2月16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和流血冲突不断升级,外国侨民争相逃离这块动荡之地。
为保护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果断决定撤侨。
从2月22日至3月5日短短240小时内,中国海、陆、空联动,撤出在利的35860名华侨并接回国内,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
在此次众多国家纷纷撤侨的“大竞赛”中,中国以其行动之快、规模之大、效率之高和责任心之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多国媒体纷纷称赞中国。
从这些赞扬声和他国待撤侨民那投向华侨的羡慕眼神中,我们不仅读出了中国国力的强大,也读出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以来,该理论迅速受到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的重视。
所谓软实力,就是能够吸引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能力。
它不同于军事或者经济等硬实力手段是通过威胁或引诱来改变他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其核心本质在于价值观的认同。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软实力的作用,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软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孔子强调“以德服人”,孙子提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国主张“德化”,不恃强凌弱,以先进的文化、强大的国力树立国家形象。
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伍和西方文明的侵蚀,中国的软实力损耗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软实力出现上升态势,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中国更多精力用于经济等硬实力建设,对软实力建设关注相对不够。
一般认为,国家实力增强的基本路径是,硬实力先上升,软实力提升随其后,但到了一定期间,软实力必然成为制约硬实力及国家总体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制约性时隐时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愈发明显。
鉴于此,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软实力建设问题。
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时相互扶持,有时相互干扰。
怎样把中国日益强大的硬实力成功转化为软实力而不是损害它,对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这几年,中国高标准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大型国际盛会,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等等,都是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软实力的有益尝试。
这次撤侨行动也是如此。
在这次行动中,中国政府共派出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护卫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和100余班次客车,为中国开创了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第一次海陆空联动立体撤侨,第一次派遣军舰军机参与撤侨,第一次在撤离中动员众多友好国家协助撤侨。
中国完美的撤侨行动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国力的强大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以前只有美英等发达国家能够做到大规模撤侨,而现在中国也能够做到且做得更好。
英国《金融时报》3月4日刊发评论,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标志着一个意义深远的变迁,即中国已达到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也有能力保护其远离祖国的公民。
在信息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并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范围,是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考验着各国政府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智慧和魄力,也直接影响到该国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就认为,政府在国内外的政策是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潜在来源,它既可能增强也可能减损国家的软实力。
如果内政外交显得虚伪、傲慢、一意孤行,或是基于狭隘的国家利益来施政策,都会损害软实力。
如2005年,美国政府由于在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行动迟缓、救灾不力而导致灾区出现无政府状态和抢劫、强奸等恶劣事件,受到了新奥尔良市灾●马千里利比亚撤侨行动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为软实力能力助推软实力提升特别关注312011年第4期上半月·总第479期学习月刊民的示威抗议,也招致国内外舆论的批评和不满,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中国近些年遇到的突发事件也在考验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从应对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到2004年的禽流感和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再到2008年抗击雪灾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提高迅速。
不仅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得以建立,而且应急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更加完备,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应急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
就这次撤侨行动来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迅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保障我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随后国务院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中国驻利人员撤离及有关安全保障工作。
与中国应对此次突发事件的迅速、高效相比,一些国家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引起本国民众的不满和国际舆论的批评。
如英国路透社报道,在中国政府已组织撤出约3.2万侨民时,滞留在利比亚的1.8万印度公民中仅有1/4得到妥善安置。
中国在撤侨过程中动用了空军的4架伊尔-76型运输机,而印度海军派出的3艘运输船尚需一星期才能到达。
印度政府在撤侨中近乎“挣扎”的表现受到了民众的指责。
西班牙《阿贝赛报》2月27日报道,大批等待逃离利比亚的外国人聚集在边境通道上,这其中有很多孟加拉国人,他们大都来自韩国现代汽车设在利比亚的工厂,被扔在埃及与利比亚的边境无人过问。
菲律宾总统一开始声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手进行大规模撤离行动”,在国内受到大量质疑与批评下,不得不派遣新任外长亲自护送550名菲律宾公民撤离。
加拿大、韩国、英国等国也因救援人员迟迟不到而遭到本国民众指责,饱受国民的批评。
与此相反,中国高效有力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称赞。
这些称赞是对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高度肯定和认同,无疑有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国际形象被视为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各主要大国均将国际形象视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加以塑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硬实力的持续增强导致了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周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盛行。
为了应对“中国威胁论”并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政府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建构问题。
学者孔寒冰指出,所谓负责任大国,就是既要对自己负责,处理好国内事务,保证本国安全、稳定与繁荣;同时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制度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
这些年,中国在国内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人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通过妥善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关系,展现了致力于维持现有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稳定的负责任态度;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累计已向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万多人次;在朝核问题上主动组织“六方会谈”,为朝鲜半岛无核化不懈努力;对周边国家实施“睦邻富邻安邻”政策,谋求共赢;在打击索马里海盗、应对金融危机、节能减排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也都积极肩负起大国责任。
正因为如此,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赞许和认可。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一中国式的博爱精神传统也体现在此次撤侨行动中。
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协助其他国家的侨民撤离利比亚。
如2月26日,应希腊、越南和孟加拉国3国外交部请求,近千名越南与孟加拉国撤离人员登上中国租用撤侨的希腊客轮“希腊精神”号和“奥林匹克冠军”号。
据中国外交部统计,这次撤侨行动共帮助孟加拉国、越南、泰国、尼泊尔等12个国家多达2100人撤离利比亚。
中国的大国风范受到国际社会一致好评,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与中国相比,加拿大撤离飞机因未接到本国侨民后空机返航而引发舆论强烈不满,民众在媒体上指责政府失职,认为这有损加拿大“慈善大国”形象。
另外,这次撤侨行动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一种考验。
如果没有相关国家的协助,中国也难以有效撤侨。
美国的撤侨行动就因受到该地区国家的种种限制而困难重重。
可以说,这与美国在该地区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不无关系。
而中国的撤离行动得到了希腊、埃及、突尼斯、马耳他、土耳其等利比亚周边国家的大力协助,在中东地区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阻碍,使得专机、轮船能够及时进出。
危难时刻显真情,这说明中国多年来坚定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得道多助,这次撤侨行动证明中国坚定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和道德威信,这将有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虽然只是一次撤侨行动,但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从2006年4月所罗门群岛发生骚乱时中国撤侨310人到今年1月底埃及开罗等城市爆发游行示威中国撤侨1800余人,再到短短1个月之后撤侨将近3.6万人,这些突增的数字背后考验着中国的国力,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考验着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更考验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事实证明,中国经受住了考验,不仅激发了国内人民的爱国热情,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从软实力的本质来看,国际社会尊重和认同的不仅是撤侨行动本身,更是撤侨行动中彰显出的中国价值观,那就是“和平”、“和谐”、“发展”、“共赢”和“民本主义”,这些价值观蕴涵在中国的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中,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不竭资源,助推着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S(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南省豫台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苏非平外交”政策增强中国软实力特别关注322011年第4期上半月·总第479期学习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