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_说课稿

登高_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选自高一语文教学第三册的一首近体诗,下面我就将从六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第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本课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高一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②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①掌握品析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三)对于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由于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基于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诗歌景、境、情的关系即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第二说学情
这堂课我将授课的对象属于城市中学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知识面、视野较为宽阔,思维也较为活跃。

第三:说教法
1、演示法。

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唐之韵》中《一代诗圣》上下集作为新课切入的窗口,并且在我将采用配乐诗朗诵帮助学生获得诗歌节奏、格律上的整体感知。

2、提问法和点拨法。

对于《登高》这首诗。

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设置梯度性的问题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突破这一难点。

3、讨论法。

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在于兴趣教学,这堂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第四: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潜心把玩,发挥学生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应通过粗读与仔细揣摩、深
入探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新课导入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
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
落天涯的游子在黄昏的孤独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
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
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
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
言律诗——《登高》。

导语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堂课充满兴趣,具体到本节课,设置这样
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
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新课的传授是一堂课的精彩所在,针对这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
步骤,我将从五方面进行授课。

1,知诗人知诗人的目的即为知人论世,通过对杜甫生平的了解,让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
对诗人、诗歌、诗风有大致的印象。

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多媒体PPT的形式直观的将杜甫的
生平、代表作品以及《登高》这首诗写作背景呈现给学生,并且着重强调诗人的字、号、
代表作品及诗风等基础知识的识记。

2.解诗题诗题作为诗歌的一部分承载了一定信息量。

对诗题的解答能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这一部分我将采用迁移过渡法,以学生熟悉的苏东坡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过渡,通过重阳节登高这一风俗所具备的特殊文化内涵让学生领悟出诗人此刻登高望远的孤独、悲凉之情。

3.诗歌整体把握
为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这一部分我将采用三读诗歌的方式让学
生整体把握诗歌。

1.录音朗读,学生跟读。

此为情读。

主要是通过录音生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此为音读。

目的在于通过老师的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
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从而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此为意读。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思考、
领悟诗歌的大意。

4. 找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或词,诗眼是诗歌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找诗眼能对诗歌整体情境有进一步的把握。

这一部分我将采用问答法让学生明确本诗的诗眼即为“悲”。

5.析意象,品意境,抓主旨(重点、难点突破)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将针对诗眼“悲”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⑴诗人悲什么,⑵诗人怎样写悲。

解决第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使用课堂讨论法,将全班的同学以两排为一组,共四组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

期间我将在学生讨论结果即诗歌的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基础上继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这两联。

①针对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南宋诗人罗大经就这一联分析出的八层意思为切入点,让学生也来说说他们自己的理解。

这一部分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自由时间。

最后在学生讨论及老师点拨的基础上明确“悲”的八重含义:
秋日肃杀、羁旅异乡、孤单一人、晚年多病、国难家愁、重阳断酒、壮志未酬。

②针对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则赏析“艰难”“苦”“新停”三个词,重点赏析“艰难”二字,引导学生在分析出“艰难”在指个人艰难的基础上还有国家艰难。

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国事衰微、个人潦倒的生活际遇中任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进而引申至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熏陶。

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揭示。

解决第二个问题:诗人又是如何写悲的?(赏析首联、颔联)
重点赏析:落木萧萧不尽长江猿啸哀鸟飞回四个意象
针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两个意象,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诗人在面对落叶飘零,大江东去时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针对“猿啸哀”“鸟飞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诗歌留下的空白。

最后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描述诗人此刻登高望的图景,说说诗歌主旨,概括出诗歌的意境。

——沉郁悲壮。

6.小结
通过以上五个诗歌鉴赏的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抓诗眼、析意象、品意境、抓主旨。

我们能将这个步骤用到以后的诗歌鉴赏中。

7.关于作业,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第六:关于板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