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思考汇报老师的问题
3.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4.学习第一句
A.思考反馈老师的问题
B、朗读诗句
5.学习第一句
A.思考反馈老师的问题
B、书写生字
C、朗读诗句
A、反馈汇报老师的提问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两首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观
1.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3.解题、简介作者资料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小黑板)齐读本句,从中你读知道了什么
B.读了本句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C、指导朗读
5.解读第二句
A.出示句子(小黑板)齐读本句,从中你读知道了什么
B.读了本句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d.指导朗读
C、归纳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
4.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1.指导朗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学校:年级:四年级班年月日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精读
任课老师
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2.解题、介绍题壁诗
1.过度: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检查朗读情况
3.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小黑板)
B.a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b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挂图)
c.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1.汇报自己会背的古诗
2.读题
1.自由读诗
2.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
3.学习第一句诗
A、朗读第一句诗
B、交流回答老师的提问
C、朗读本句(自由读——指名读)
4.学习第二句诗
A.思考反馈老师的问题
B.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本句
1.自由读
2.背诵古诗(个人、小组、全班)
1.背诵《题西林壁》
2.自由读古诗《了游山西村》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不同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课后反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挂图、小黑板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备注(设计意图等)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古诗
三、背诵古诗
四、学习《游山西村》
1.背诵古诗导入,并揭题板书
C、认识生字“豚”
D、指导朗读
6.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A、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B、举个例子说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C、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教师点拨)
7.小结: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