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颂》优质公开课课件

《黄河颂》优质公开课课件


黄河源
入海口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 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 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 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 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 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 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 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 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 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 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 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 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 日豪情。
黄河颂
光未然
1.本文题目中,哪个词是关键?表达 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质疑研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 的语言表达出来。(本诗的思路)
三个部分: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
尾声
号召中华儿女 学习黄河精神
望黄河 颂黄河
1、“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 写的?
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 面”。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 千年的古国文化。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 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河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中华民族曾 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 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 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 牵梦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黄河的资料
长度:5464 千米 源头海拔 :4800 米 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 源头 :青海省 巴颜喀拉山 注入: 渤海 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别称:塞上江南
2、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 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三方面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质疑研讨
3.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 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 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 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 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 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黄河的谚语·俗语成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颂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民族精神: 伟大坚强
主旨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 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 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 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有关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