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智子疑邻》课文: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

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课文: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着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写出文章的寓意: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因祸得福《虽有佳肴》一、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6)《兑命》曰:学学半。

译:《兑命》上写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7)其此之谓乎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重点问题1、本文想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人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教和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2、短文一开始谈“虽有嘉肴”“虽有至道”有何作用答:类比论证。

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生动有趣。

3、为什么短文最后要提《兑命》中的话语答: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观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世说新语》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子侄辈,家中年轻的一代今:儿子和女儿们古:诗文今:文章2、期.日中古:约定今:日期3、太丘舍去.古:离开今:与“来”相对4、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6、未若柳絮因.风起古:凭借今:因为7、相委.而去古:丢下、舍弃今:委托8、门外戏.古:玩耍今:戏剧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相比今:有设计、打算、模仿三、一字多义1、不:尊君在不.(通“否”)过中不.至(没有)2、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能张目对日.(太阳)3、而:俄而雪骤(不久)相委而.去(表承接,就、然后)4、信:则是无信.(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经常)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余忆童稚时.(时候)四、词性活用1、友人惭.(感到惭愧意动用法)五、重点字词解释1、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雪骤.(不久、不一会)(快速、急速)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5、与友期.行(约定)(相约同行)6、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7、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 8、入门不顾.(回头看)9、去.后乃至..(离开)(才)(到)10、下车引.之(拉) 11、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12、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丢下、舍弃)(离开)13、未若柳絮(比不上) 14、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 )( 像、类似)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兄女 )即公大兄无奕女。

2、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人 )乃至。

3、( 友人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家君 )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5、(陈太丘与友)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

6、( 君(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时您没来,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4、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客人才到。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八、有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引之,来缓解关系,可“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示例一:远方并非“无礼”。

元方因为客人“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有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河中石兽》一、填空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山门圮.于河( ) 僧募.金重修 ( ) 棹.数小舟 ( )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3、在寻找石兽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四、掌握古今异义词:1、干(古)岸(今)不潮湿2、阅:(古)经历(今)看3、物(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4、是(古)这(今)判断动词5、已(古)停止(今)已经五、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固颠7、然则天下之.事……四、回答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拓展延伸】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共20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词语或句子。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____ 习____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4.不亦君子乎君子5.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6.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 省_________________.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8.四十不惑惑___________9.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10.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11.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12.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13.不逾矩逾_____________ 矩14.可以为师矣____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1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1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18.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__________ 乐19.于我如浮云于_________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______ _ 者__________21.三人行,必有我焉 ___________2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____________23.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_24.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 斯__________26.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7.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__28.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三、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语1.不亦说乎说通_______,意思________2.吾十有五有通_____,意思______3.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