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特征、趋势及对策———基于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视角李志鹏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利用贸易和投资等形式在空间上实现移动的现象。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展望未来,通过"走出去"实现对外产业转移又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自主性提升的重要途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过度对外产业转移带来的种种风险。
深入研究当前产业对外投资的特征和节奏,对于把握中国产业对外转移情况和提出相关应对建议有重要意义。
3.16%;到2011年增至70.41亿美元,占全行业比重升至9.43%,超过200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8.02%)。
再以中国在大湄公河区域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生产型投资实体数目为例,2010年三地新注册中资企业74家,2011年增至86家,2012年更是迅速增长到142家。
从投资主体数量来看,制造业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2011年中国境内对外投资主体有42.7%分布在制造业,一些制造业企业成长为初步具备国际经营能力的知名企业,成为支撑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二)对外产业转移行业分布广泛,但企业数和资本集聚领域相对集中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4300家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开办了5700余家境外机构,领域主要集中于纺织鞋帽行业(800余家)、通信计算机设备行业(400余家)、专用设备制造(290余家)、交通运输设备(230余家),以及机械和器材制造行业(220余家)五大领域,上述五大行业占全部制造业“走出去”企业数的45.3%。
截至2011年底,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排名前三位的行业的对外投资占全部制造业资本向外转移的39.8%。
(三)制造业产业转移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位转移金额普遍较小,行业差距较大,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企业只是其中一部分2011年,中国共有5749家制造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占中国境内投资者行业构成比例的42.7%,平均每家境外企业累计投资金额631.49万美元,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比较小。
制造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其转移规模与所处领域密切相关。
初步统计,资本密集型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通用设备制造行业、通讯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性行业平均单体企业投资较高,行业境外企业平均投资分别高达一、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现状(一)金融危机后以制造业为主要载体,对外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近年来,制造业“走出去”金额逐年增加,行业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金额为17.7亿美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仅为·14·1800万美元、1200万美元和1100万美元,显著高于一些劳动11,研究与探讨密集型产业,如皮革毛皮制品行业(单体平均投资300万美元)和纺织鞋帽(单体平均投资150万美元)。
另外,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展以开设分公司、子公司和办事处等形式的“走出去”业务。
从实践来看,大约40%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外以办事处、代表处等形式存在,事实上形成产业对外转移活动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大约有最终流向欧盟、东盟和美国的产业资本分别达到63亿、42.6亿和2012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8.7亿美元,远高于同期制造业对外投资数额(63.7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上涨较快,而且相关政策对资源约束条件明显提高,但企业由于沉没成本、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等产业粘性因素的存在,目前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撤离的现象。
一些原有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如东莞等地也暂时没有出现企业大幅对外投资的情况。
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东莞主动撤出东莞区域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仅有8家,而且全部以办事处和贸易公司的形式存在。
另外相关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沿海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用“机器手”等技术创新活动代替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这也可能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产业还未大规模对外转移的重要原因。
(二)整体上遵循“雁型转移模式”一方面,中国对外产业转移整体上遵循“雁型转移模式”:亚洲仍旧是中国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截至2011年底,亚洲承接中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占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全部份额的57.24%,欧洲、北美和非洲则分别占15.97%、10.29%和38.6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制造业产业资本外流的23.4%、16.9%和15.3%。
(六)中国制造业遭遇“空心化”困局这种“空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端制造企业为寻求生存空间被迫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导致本土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制造业发展速度放慢。
二是制造业产业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其后果是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技术上受制于人,导致盈利空间难以提升,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60%,即3400家企业在对外产业转移中发挥了作用。
(四)对外产业转移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各省份均有制造业企业到国外开展跨国经营,并以东部沿海省份企业居多。
其中,浙江、江苏、广东的制造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企业数目接近全国的一半,浙江省以八百余家企业数量排名第一。
西部地区对外产业转移的企业数量较少,对比其他区域尤其是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五)产业对外转移区域广泛,涉及国家(地区)众多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制造业产业资本流向海外共计333.4亿美元,广泛分布于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亚非为主,欧洲和美洲次之,其他区域较少。
此外,中国近半数“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集中于香港、欧盟、东盟和美国等地。
由于香港本身已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香港更多是利用其“投资中转”功能,在香港中转过后,其再投资目的地也大多为欧盟、东盟和美国等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制造业国际经济合作期二、当前对外产业转移的特征(一)显著性撤资暂时没有出现相对于中国“走出去”整体情况而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对外投资行为,显著性撤离也还暂时没有出现,中国制造业仍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2009-2012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制造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0.32%,远低于同期全行业年均1.59%的对外转移水平,更低于采矿业、建筑业的对外“流失速度”。
例如,2009-2012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高达6.67%,明显超过全行业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仍呈增长势态,而且其规模相对于制造业“走出去”仍保持“绝对优势”。
9.21%。
一些传统边际产业的对外产业转移更是遵循这种模式。
以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为例,截至2011年年底,造纸产业转移至亚洲的存量资本占全部造纸产业对外投资的89%。
另外,由于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基于中国与相关国家产业互··Forum外投资外,订单转移也是当前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归提速使得中国接受订单相对减少。
近年来,美国政府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等多项措施,意图重振美国制造业。
加之近年“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国内能源价格低廉,中美劳动力成本差异持续缩小等因素都使得其原有外包出去的产能大量回流。
另一方面,人民币不断升值,七次加工贸易目录调整,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使得近年来原有的一些制鞋、纺织等传统边际产业订单持续地向印度、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謼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提速使得中国接受订单相对减少。
本刊资料转移。
(五)集群式转移或聚集出现端倪“走出去”战略深度实施使得中国部分产业初步形成海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势态。
目前,中国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已不仅仅是制造业产能的转移,还包含了产业上下游、产业价值链相关环节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集群式或关联产业的协同转移。
以钢铁产业为例,一些钢铁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加快布局海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深化海外供应链体系,努力实现由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
例如,上海宝钢股份下属企业在韩国京畿道投资新建一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另外,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对外转移已形成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集群企业的跨境整体迁移,集群内的网络关系保持不变。
另一种模式是通过产业集群内的主导型企业的对11,补性不同、东道国投资环境本身也有差异,因此从局部来看,中国对一些国家已形成稳定转移势态,但对有些国家的产业转移还不稳定。
例如,中国对老挝产业转移这几年起伏较大,2009年中国当年对老挝转移实体生产企业数目为48家,2010年和2011年均在十几家左右,2012年增加至44家。
(三)顺向和逆向转移同时出现当前,中国对外产业转移呈现多梯度性,即顺梯度对外产业转移和逆梯度对外产业转移同时发生。
在欠发达地区,中国制造业企业发挥相对比较优势,利用当地低廉劳动力成本,获取更大范围内的规模经济收益,主要为顺梯度对外产业转移,即竞争型对外产业转移。
在发达经济体,中国企业大多是寻求合资或·16·并购机会,通过逆向收购效应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技能,带动国内产业向更高阶梯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发达经济体采取包括收购和合资等逆向产业转移的案例在500宗左右。
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这部分企业并没有遵循传统顺向产业转移的“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其目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欧洲(250宗左右)和北美(150宗左右)。
一些企业通过产业的逆向转移取得较好效果,例如,2013年1月汉能集团完成对美国MiaSole公司的收购,使其获得全球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成为规模技术领先全球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四)订单转移是产业转移的重要体现除了制造业实体产业开展对研究与探讨外投资,吸引部分国内配套企业跟进,同时带动境外一批中小企业在周边集聚,并形成内在的协作关系。
转移。
(二)制造业转移层次将不断高级化,同时伴随着方式不断创新,对外产业转移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势态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生产技术的快速标准化,加之全球性生产网络正在加速形成,这使得当前中国对外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层次不断高级化,并呈现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产业转移方式趋于多元化。
对外投资仍占据中国对外产业转移的主导地位,但新兴外包市场日益活跃,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也将不断发展。
(三)民营企业将继续提升其在产业转移中的份额当前,各类民营制造业企业对外产业转移企业数目已超过一半(约占60%)。
未来,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将继续凭借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特点,继续成为推动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那些主要“盘踞”劳动密集型边际型产业的民营企业而言,如纺织鞋帽行业以及机械器材制造行业等,未来更可能成为引领产业转移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