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绪论一、矿井概况交子里矿井是一座几经挖潜改造和扩建而成的大型矿井,开采历史44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现主采水平为交子里水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使用综采和综放工艺,矿井提升采用强力皮带提升,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

交子里矿井设计能力200万吨/年,2005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晋规发[2005]256号文件批准核定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

交子里矿井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下为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交子里m。

共有2个斜井和2个立井,其中主斜井为胶带机提升,井筒坡度为0~8°~16º、斜长950米,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装备为2JK-250型双滚筒绞车,坡度16°,斜长382m,三个斜井共同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区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

井下布置两条运输大巷,一条交子里水平轨道运输大巷采用电机车牵引1T矿车运输完成辅助运输,一条交子里胶带运输大巷,担负矿井的煤炭运输任务。

矿井主采盘区为交子里盘区,由于交子里盘区9#煤层大部分被小煤窑开采和破坏,故本次设计针对10#、11#煤层。

二、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

2、交子里矿井地质报告。

二零零五年五月四日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批准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

附: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件。

4、《煤矿安全规程》。

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

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7、《矿井防灭火规》。

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1、本设计依据《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子里矿井改扩建工程》,并结合交子里矿井现状,利用交子里矿现有生产系统进行设计。

2、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合理布置工作面。

3、本着降低投资,加快投产进度,促进合理衔接的思想。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及技术经济指标:设计特点:井下煤炭运输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连续运煤方式,运输量大,安全可靠。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问题根据地质资料提供,交子里盘区由于受小煤窑越层越界开采,9#煤资源损失贻尽,且10#、11#煤也越层采动,小煤窑采空区的低洼处存有一定积水;盘区开采时会与小煤窑贯通,造成漏风;上部9#煤有大量煤柱,造成下部开采时局部压力增大,容易发生冒顶。

2、措施(1)、交子里盘区在开采中接近小煤窑时,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及时进行探放水。

(2)、交子里盘区在采掘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通风管理,回采有漏风时实行均压通风,巷道贯通处及时做闭墙。

(3)、交子里盘区在采掘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矿压观察,在压力大的区域及时加强支护。

(4)、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及时对采空区进行灌浆处理。

(5)、及时向地方上级部门打报告,共同制止私挖乱采现象。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井田概况:交子里煤矿位于孝义市交子里村。

交子里井田位于省孝义市境,属曲、西泉、驿马及朴柱乡(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8′51″~111°37′47″,北纬36°56′55″~37°04′34″,南北长14.220 Km,东西宽13.170Km。

井田南北长14.220 Km,东西宽13.170Km。

面积107.663km2。

二、采区概况;1、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交子里盘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中游之西岸,地形绝对标高995.1——1184.8米,为低山丘陵区,沟谷纵横,区间有乡村公路交错,交通较为便利,井口以西约400米处为家窊至门楼凹村河沟,属季节性河流,无雨则干涸。

2、气象与地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雨量集中。

春秋干燥,风沙较大,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根据历年气象计录资料:日平均气温7~8月最高,极端最高气温达40℃,12月下旬~次年1月最低,为-20℃,年平均气温10℃。

年平均降水量500mm 左右,最大年降水量671.81mm,最小降水量373.2mm,降水多集中在6、7、8、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800mm左右。

11月15日前后开始结冰,次年3月初解冻,最大冻土深度900mm,无霜期180天左右。

本区位于我省—原平强震带,在霍州、洪洞一带发生5级以上地震多起。

其中公元前646年洪洞县城发生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Ⅵ级。

1291年(元朝)地震死亡万余人,1303年9月25日洪洞、城一带发生8级地震,震中烈度Ⅺ度。

据历史记载,在城、洪洞、三县地裂成渠,村堡移徒,死亡20余万人,伤数十万人。

1556年(明朝)永清地震也十分剧烈,1979年介休地震,本区亦有较强震感。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 (18306—2001)》图A1,本区属烈震区,地震烈度为VⅢ,动峰值加速度(g)为0.20。

3、采区小煤矿分布及开采情况,有无压茬关系,对开采的影响。

采区西北部为孝柱煤矿,越层越界开采9#煤多年;梁上庄矿开采5#煤,已关闭;贺家庄矿曾越层开采9#煤,已关闭;区域中部为越层开采9#煤的宏楼、家洼、井沟、及泉沟矿,其中泉沟矿已关闭填埋。

南翼分布王才堡矿、马圈沟矿,批采9#10#11#煤,严重影响采区南翼布置。

小窑遇水后并不排出地面,而是将水排至废弃巷道,对交子里煤矿的正规开采构成极大威胁。

4、与奥灰水的关系本区位于奥灰水的地下迳流区,据测量奥灰水水位标高在570-580m,水位埋深365.00m左右,除L-39号孔一带有很小面积的煤层处于奥灰水水位以下外,绝大部分是在奥灰水位以上,奥灰水对矿井的开采不构成威胁,奥灰水是本区水源唯一发展方向,其水质需加以保护。

5、、地面村庄建筑及文物古迹区域地表分布有渔湾、梁上庄、三河口、门楼凹、家洼、贺家庄等六个村庄,没有重点文物。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包括煤系地层)该矿井井田绝大部分为新生界覆盖,仅在较大沟谷中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和组部分地层出露。

据钻孔揭露地层资料,基岩地层主要有古生界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和组、石炭系上统组、中统组及奥陶系中统峰峰组、马家沟组。

自下而上简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本组分上下两段:上段(O2ms)一般厚270m左右,以深灰色、灰黄色、石灰岩、泥灰岩为主。

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石灰岩,夹薄层状硬石膏,上部岩溶较发育,裂隙及层面充填有纤维状石膏。

下段(O2mx)一般厚110.0m,以灰黄色泥灰岩,深灰色灰岩为主。

底部为灰色角砾状灰岩和泥灰岩,裂隙较发育。

改组地层在区未出露,区水源井钻探揭露上段厚度381.75m;下段厚度14.75m。

本组为主要供水水源地层。

(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本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呈整合接触,厚100.00—180.00m,一般140.00m左右。

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致密、质纯的石灰岩,含黄铁矿晶粒,局部为粗晶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下部由浅灰、灰白、灰黄色白云质泥灰岩、纯灰岩与石膏层及泥灰岩的互层组成,石膏为土状,有的以脉状充填于泥灰岩中。

灰岩中裂隙和小岩溶溶洞较发育。

本组属滨海相沉积,在本区未出露,在区外东南部灵石一代有广泛出露,区钻孔揭露厚度132.67m。

本组地层为煤系地层沉积基地。

(三)、石炭系(C)1.中统组(C2b)本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下伏中奥陶统地层之上。

其岩性组成以灰色、灰黑色泥岩、铝质泥岩、石灰岩、砂岩为主,夹薄煤层两层,单层厚度在0.20m左右,不可采;下部含铝土矿层(G层铝土)两层,最下部为式铁矿,厚度为0—2.0m左右;在钻孔中揭露,多为黄铁矿与铝土矿共生出现;露头处变为褐铁矿或赤铁矿。

该层铁矿极不稳定,呈鸡窝状。

该组厚度一般在12—30m,平均厚度23.10m。

本组地层在本井田西部有小围出露。

2.上统组(C3t)本组与下伏组整合接触,该组厚度60—90m,平均厚度约85.80m。

其岩性组成为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灰色、石灰岩、砂岩和8—10层煤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三层。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该组地层北部发育厚度较小,中南部厚度较大。

底界为(K1)砂岩,厚度5—10m,为区域标志层。

本组地层中富含动、植物化石。

可分为3段,下段(C3t-1)厚13.64~30.51m,平均约21.35m;中段(C3t-2)厚24.97~40.00m,平均约37.12m;上段(C3t-3)厚17.70~47.64m,平均约27.23m。

本组地层在井田西北部有出露。

(四)、二叠系(P)1.下统组(P1s)本组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本组由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浅灰色中、细砂岩和1—3煤层组成。

厚29.5—48.0m,平均38.18m。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该底界为K7砂岩,厚0~10.5m,区域标志层。

本组地层在井田围有广泛出露。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下段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3层煤线。

该段底部为浅灰色中、粗砂岩(K8),厚0~13.14m,为区域标志层。

上段为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顶部夹紫斑泥岩,相当于西山的“桃花泥岩”,为上石盒子与下石盒子地层分界辅助标志层。

本组厚74.60~117.20m,平均约104.40m。

本组地层在井田围有广泛出露。

3.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本组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分下、中、上三段,地层总厚约335.13m。

下段为紫色、黄绿、杏黄、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互层。

厚度85.50—125.50m,平均厚度约112.09m,底部为一层黄绿色中粗粒含砾砂岩(K10),厚度1.00—8.45m,平均厚约3.44m,为区域性标志层。

中段为紫色、黄绿、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互层。

厚度66.80—110.45m平均厚度约89m。

上段为紫红色、猪肝色、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砂岩,据实测剖面厚度为104.04m(顶部被剥蚀)。

本组地层主要出露在井田东部。

(五)、新生界新第三系上新统(N2)在井田较大沟谷中均有出露,角度不整合于其它时代基岩之上。

由棕红、紫红、红黄色及灰褐色的粘土,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和凸镜体砾岩组成,厚度50m以下。

(六)、第四系(Q)沿沟谷及其两侧、山脊顶部分布,覆盖在第三系或基岩之上,由黄色、土黄色、浅棕色,浅红色亚砂土、亚粘土、钙质结核、砾石和冲积层组成。

厚度变化较大,0—80m。

采区大部被黄土覆盖,该黄土直立节理发育、松散干燥,常形成陡峭的冲沟,厚度0-42.4m,均厚22.7m 左右,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地层分为下石盒子组和组。

下石盒子组以灰色砂岩、页岩组成,厚度约74.7m,底部以K8中砂岩与组分界,K8中砂岩厚约5.0m,以石英为主,含黑色矿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