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
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摘要该设计矿井为益新五矿的矿井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 2.4Mt/a,服务年限57.6a。
井田共划分为18个采区开采,井田内有3层可采煤层。
井田平均走向长4800m,平均倾斜长2700m,煤层平均倾角18°,属缓倾斜煤层。
矿区位于鹤岗矿区东北部,距鹤岗车站6公里,行政区属鹤岗市东山区管辖。
北部以煤层露头岩基为界,南邻南山煤矿和振兴煤矿,深部境界为-650标高线(面),西邻新岭煤矿,以F1断层为界,东邻在建的鸟山煤矿,以F5断层为界。
矿区的运输交通极为便利,煤炭可通过铁路运往全国。
益新煤矿位于鹤岗矿区东北部,距鹤岗车站4公里,行政区属鹤岗市东山区管辖。
北邻新兴煤矿,南邻南山煤矿和振兴煤矿,西邻新岭煤矿,东邻在建的鸟山煤矿。
由于井田为缓倾斜煤层,以及煤层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决定本井田内全部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开采。
工作面全部为综合机械化采煤。
顶板处理方法为全部跨落法。
关键词:矿井设计综采放顶煤走向长壁采煤法AbstractThis design mine pit to Yixin five ores the mine pit design, design productivity is 2.4Mt/a, service life 57.6a. The well field altogether division is 9 working area mining, in the well field has 3 to be possible to mine coal the level. The well field moves toward long 4800m equally, medium bank long 2700m, the coal bed mean obliquity 18°, is the easy gradient coal bed. The mining area located at Hegang mining area northeast, is apart from the Hegang station 6 kilometers,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is Hegang Dongshan area jurisdiction. The north appears the batholith take the coal bed as, south the neighbour Mt. Nan coal mine and promotes the coal mine, the depth portion boundary for the - 650 sign altitudes (surface), west the neighbour new range coal mine, take the F1 fault as, east the neighbour the bird mountain coal mine which constructs, take the F5 fault as. The mining area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facilitates extremely, the coal may the railway crossing transport to the nation. Benefits the new coal mine located at Hegang mining area northeast, is apart from the Hegang station 4 kilometers,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is Hegang Dongshan area jurisdiction. North the neighbour emerging coal mine, south the neighbour Mt. Nan coal mine and promotes the coal mine, west the neighbour new range coal mine, east the neighbour is constructing bird mountain coal mine. Because the well field is the easy gradient coal bed, as well as factor influences and so on coal bed geological condition, decided that in this well field uses completely moves toward long well mining coal law mining. Working surface completely for synthesis mechanization mining coal. The roof processing method to all cross fall the law.Key word: Mine pit designThe synthesis picks puts goes against the coalMoves toward the long well mining coal law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绪论 (1)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1.1 井田概况 (2)1.1.1 井田位置及范围 (2)1.1.2交通位置 (2)1.1.3地形地势 (3)1.1.4 气候 (3)1.1.5 河流 (3)1.1.6 井田区及邻区经济状况 (3)1.1.7 煤田开发史及近况 (4)1.1.8 原材料及水电供给情况 (4)1.2 地质特征 (5)1.2.1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 (5)1.2.2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6)1.2.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8)1.2.4 井田内的水文地质情况 (8)1.2.5 沼气、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10)1.2.6 煤质、牌号及用途 (10)1.3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11)1.3.1 对地质勘探程度的评价 (11)第2章井田境界储量服务年限 (13)2.1 井田境界 (13)2.1.1 井田周边情况 (13)2.1.2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 (13)2.1.3 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13)2.2 井田储量 (13)2.2.1 井田储量的计算 (13)2.2.2 保安煤柱 (14)2.2.3 储量计算方法 (14)2.2.4 储量计算的评价 (15)2.3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15)2.3.1 矿井工作制度 (15)2.3.2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15)第3章井田开拓 (17)3.1 概述 (17)3.1.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17)3.1.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原因及其具体情况 (17)3.1.3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17)3.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18)3.2.1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18)3.2.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20)3.2.3 开拓巷道的布置 (21)3.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23)3.3.1 井硐形式和数目 (23)3.3.2 井硐位置及坐标 (23)3.3.3 水平数目及高度 (24)3.3.4 石门、大巷(运输大巷、回风大巷)数目及布置 (24)3.3.5 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25)3.3.6 煤层群的联系 (25)3.3.7 采区划分 (25)3.4 井筒布置及施工 (26)3.4.1 井硐穿过的岩层性质及井硐维护 (26)3.4.2 井硐布置及装备 (26)3.4.3 井筒延伸的初步意见 (28)3.5 井底车场及硐室 (28)3.5.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28)3.5.2 井底车场的布置存储线路行车线路布置长度 (29)3.5.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验算 (30)3.6 开采顺序 (32)3.6.1 沿煤层走向的开采顺序 (32)3.6.2 沿煤层倾斜方向的开采顺序 (32)3.6.3 采区接续计划 (32)3.6.4 “三量控制”情况 (33)第4章采区巷道布置与采区生产系统 (35)4.1 采区概况 (35)4.1.1 采区位置边界范围煤柱 (35)4.1.2 采区地质和煤质情况 (35)4.1.3 采区生产能力储量及服务年限 (35)4.2 采区巷道布置 (35)4.2.1 区段划分 (35)4.2.2 采区上山布置 (35)4.2.3 采区车场布置 (36)4.2.4 采区硐室简介 (37)4.3 采区准备 (38)4.3.1 采区巷道的准备顺序 (38)4.3.2 采区巷道的断面图及支护方式 (38)第5章采煤方法 (41)5.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1)5.2回采工艺 (41)5.2.1 回采工作面的工艺过程及使用机械设备 (41)5.2.2 选择采煤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 (42)第6章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 (44)6.1 矿井井下运输 (44)6.1.1 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确定 (44)6.1.2 矿车的选型与数量 (44)6.1.3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46)6.2 矿井提升系统 (47)6.2.1 提升方式 (47)6.2.2 矿井主提升设备的选择及计算 (47)第7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49)7.1 通风系统的确定 (49)7.1.1 概述 (49)7.2 风量计算和风量分配 (49)7.2.1 矿井风量计算的规定 (49)7.2.2 风量分配 (53)7.2.3 风速的验算 (54)7.2.4 风量的调节方法与措施 (55)7.3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55)7.3.1 确定全矿井最大通风阻力和最小通风阻力 (55)7.3.2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 (58)7.4 通风设备的选择 (59)7.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60)7.5.1 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60)7.5.2 预防井下火灾 (60)7.5.3 其它事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