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英汉翻译教程班级:英语11302班学籍号:201301829学生姓名:***标题:传统文化翻译之中医药效药名翻译传统文化翻译之中医药效药名翻译王晶摘要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中药学则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药饮片的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
在如此众多的药名中,蕴涵着大量古代传统文化的信息,使得中药药名及其药效的翻译成为传统文化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近年来,中医药国际交流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际市场上对中医药认可和需求日益扩大。
然而,长期以来,中药名及其功效语的汉英翻译存在着不规范、不够准确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漏译、错译现象。
如何将中医翻译得准确,使外国人明白和正确理解中医内容,这便是当今中医翻译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从译词对等及中医的哲学文化角度分析总结中医药效药名的翻译模式及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翻译中医药翻译译词对等翻译策略及方法中医中药概况简介中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古以来,传统中医药以其药性温和、具有对症下药的特点为国人所认可和接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药早已走出了国门。
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中药说明书中对药名及其医治功能都采用了中文汉字和汉语拼音相结合的方式,即使有些说明书进行了汉英翻译,其译文也极不规范、准确,漏译、错译较多。
这对国外消费者来说,购买及服用中药会存在一些顾虑。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销中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了解和接受中药,对中药进行规范、准确的翻译便迫在眉睫。
中医药翻译的难点一,中医药翻译难以找到合适的译语中医药翻译要在译语中再现中医药原文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医药本身就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
一名多译现象,对等词缺失,中医语言的模糊性,中西文化障碍及中医术语的特殊性是导致中医药翻译难以找到合适译语的主要原因。
1、一名多译一名多译现象在中医典籍名称的翻译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如,气血津液的“气”。
不同参考书目就会出现许多种译法如: qi , vital qi,vital energy ,functional activity …。
“生”:生津,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body fluid;生肌,promoting tissue regeneration;生脉,activating pulse;生阳,invigorating vital function。
2、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中医有许多术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或十分相似的词汇。
例如,中医中的“喘”症,在英语中就能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
asthma 意为西医所说的“哮喘”,但中医“哮”和“喘”含义又有所不同,因此常被译为difficulty in breathing 或西医词汇dyspaneal (呼吸困难) 。
不少中医名词术语在英语中难寻对应词,如“谵语”、“郑声”、“口淡不渴”等。
3、语言模糊性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
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从中医角度而言,中医名词本身不规范,一词多义,内涵不清楚,外延不确定。
如“痰”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区分,“阴阳”的概念可泛指一切,“证”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之一,但至今仍无确切的定义,诸如此类名词术语在中医里比比皆是。
4、文化障碍中医文章里的词语,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
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中医是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5、术语的不规范性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
与此同时,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
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如“带状疱疹”,在有的文献中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
二,中医药自有其药理与哲理。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儒道释三家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其药理与哲理自成体系,增加了中医药翻译的难度。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
《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
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
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
此乃天之阴阳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
”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二)治则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
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
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补益有哲理。
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
提出了“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
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
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四)用药讲“中和”。
“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
”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
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
中医药效药名的有效翻译模式1中药名汉英翻译模式中医翻译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药名称的翻译。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有以功效命名的,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有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的,有以人名命名的,等等。
长期以来,中药名称的汉英翻译存在着不规范、不够准确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漏译、错译现象。
以下几种中药名称的翻译方法供大家参考。
1 .1根据药料取名的中成药翻译公式:药料+剂型,例如:五仁露—Five Seeds Syrup牡蝠散—Concha Ostreae Power苏合香丸—Resina Linquidambaris Orientalis Bolus1 .2根据病症取名的中成药翻译公式:药名+剂型,如:病气汤—He mia Decoction阴虚丸—Yin Asthenic Pill1 .3根据药物功效取名的中成药翻译公式:功效+剂型或剂型+for+功效,例如:保和丸—Digestion promoting Pill涤痰丸—Phlegm-eliminating Pellet狗皮膏药—Anti-rheum Plaster泻白散—Lung-Heat Expelling Power清暑益气汤一Decoction for Clearing Away Summer-heat and Benefiting Energy1 .4根据主药料+功效取名的中成药翻译公式:主药料+剂型+for+功效(名词或名词短语),如果主药料名和功效语都较长,可选用模式:剂型+of+主药料+for+功效(名词或名词短语),如: 牛黄清心丸—Calculus Bovis Bolus for Clearing Away Heat-fire安宫牛黄丸—Calculus Bovis Bolus for Resurrection养阴清肺糖浆一Syrup for Nourishing Yin and Clearing Away Lung-heat牛黄降压片—Calculus Bovis Tablets for Hypertension 2 中药功效语的汉英翻译模式中药功效语是指按照中医理论描述某项活动所具有的功效的语言,如:止痛消炎、明目清火、经血不调、理气化痰、提神醒脑、恶心呕吐、解表散寒、祛暑开窍等。
中药功效语大多以“四字”形式表达,翻译起来比较有难度。
当然,中药功效语并不是不可译,只要我们认真理解和揣摩,不难发现一些规律。
根据经验和实践,中药功效语的翻译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2 .1译成两个并列的英语动词短语翻译公式:V ing+(n)+V ing+(n),如:清热解毒—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ying益气生津—supplementing qi and promoting its yin essence利咽消肿—relieving sore-throat and diminishing swelling疏风醒脑—eliminating headache and refreshing2 .2译成带目的状语的动词短语翻译公式:V ing+(n)+to+V+(n),如:活血通络—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obstruction in the channels润肠通便—loosening the bowel to relieve constipation散寒止咳—expelling cold to relieve vomiting健肺养颜—invigorating the lung to nourish the face 2 .3译成带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翻译公式: V ing+(n)+by+V ing+( n),如:养心安神—tranquilizing the mind by nourishing the heart 健脾止泻—stopping diarrhea by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利胆退黄—curing jaundice by normalizing functioning of the gallbladder托毒合疮—healing ulcer by expelling toxin结语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