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强调“文以载道”,文学的主题偏于政治和伦理道德。
《诗经》就是以诗言志,唐宋古文运动进一步提出“文道”合一的而以道为主的思想。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贯彻文道统一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
我近几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在渗透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做到并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一项工作。
比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
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
”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
语文教材给语文教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1.要以情动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和体验。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高尚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健康的真
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善于因材施教。
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它具有“隐型”性特点,因此绝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语文教学中势必联系到思想认识、政治立场问题,应在文章的深层去挖掘,融汇到教师的语言感情中去,这样才能在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心领神会,心悦诚服。
3.善于寻找突破点。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与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相联系,但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课文的突破点,使思想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既不露痕迹,却又能贯穿其中,长流水,不断线。
4.善于采取多种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可与口头作文、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一张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表情示意,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都能鼓励学生潜心读书,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光靠教师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循循善诱,在教学时善于抓住最佳时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在教学中灵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德育功能,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
思想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从而取得高水平、高效率的思想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把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
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为真正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