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艰涩课堂插上快乐翅膀论文

给艰涩课堂插上快乐翅膀论文

给艰涩的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内容提要】教师,有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之称。

但我们的学生们有时似乎并没有和我们一起享受到被阳光温暖的幸福,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辛苦和枯燥,如何从现实乏味困厄的历史课堂中解脱自己解放学生就成了我的关注焦点。

【关键词】快乐课堂新理念趣味
就历史课堂来说,创设快乐情境,较其它学科更有着特别的优势,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一切过往就是一个天然的宝藏。

如果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变成愉悦的享受,很有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心灵被现实的鸡零狗碎蒙蔽,偏离了教育的关键:为了人的发展,或者是我们缺乏一双善于识别选择的明眸。

根据日常教学,我在历史课堂创设快乐情境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小有收获,今与同样关心教育的同
仁们共享,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创设快乐课堂教师必需树立的两大观念:
首先,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
枯燥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客体。

现代的教学理念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然
后积极地去参与,让他们感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应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
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
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展现。

”[1]老师不要总把自己当成是学生错误的发现者指摘者,更要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去呵护他们的成长,学会赏识学生,善用鼓励。

托儿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

只有教师努力去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把快乐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也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提到。

一个从教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上个一堂非常精彩的观摩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1小时吧!”,他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仅花了约15分钟。

”[2]学无止境,厚积才能薄发,难以想象一个知识匮乏的老师能把一节课讲的趣妙横生,尤其是高中课堂,老师不能
广博的占有各种知识,不能对所教内容有深层的理解,很难深入浅
出的帮学生拨开历史的迷雾,享受到豁然开朗那一刻的快乐。

当前多媒体被引入课堂,为教师完善教育技艺寻找教学素材大开方便之门,为创设快乐教学氛围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教师有了比以往
更多的优势去把快乐教学变成现实。

二、创设快乐历史课堂的具体策略
首先,不走寻常路,趣味导入课堂。

方法一、歌曲导入。

例如: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以澳门回归前那首家喻户晓的《七子之歌》导入,歌曲声拉近了学生和祖国领土被隔离问题间的疏离感,刺激学生去探究新时期尚未统一的地方还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被迫和祖国分离?完成统一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完成统一的阻碍有哪些等等。

方法二、漫画导入。

例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一节,我以当时有名的漫画《时局图》来导入,学生一下就直观的感受到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危险态势;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我以一副“日本相扑士和美国牛仔角斗”的图片导入,极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渴求知道被二战炸成一堆瓦砾的日本何以能和世界第一强国竞争,有效的推进了之后的教学。

方法三、对联导入。

如在讲《抗日战争》时。

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抗战结束,当时有人在南京夫子庙题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抗战的最后结果,上联是三座城市:南京、重庆、成都;下联是三个国家:中国、捷克、日本。

你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吗?无独有偶,对于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当时也有人就此出了个谜语,谜语很简单,列举了中国古代三个人名,分别是苏武、屈原、共工,请你猜抗战胜利的三个原因。

”这两幅对联和相关问题一给出,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到起来,积极要求发言,展开了热烈的
讨论。

其实,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方法外,利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故事等导入都会起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但快乐课堂的关键还是在主干知识的处理上,如何把重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剖析开来才是对老师的真正挑战。

其次:精心巧设置,突破主干知识
方法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我习惯于把位置相邻的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课堂上抛出我精心设置的情境问题后,让他们互相交流,质疑问难,不仅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还能在思维的碰撞后深入认识,有时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

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时下,古装电视剧充斥荧屏,“正说”,“戏说”大行其道。

《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

凭借本节课的知识,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为什么是错误的?”通过小组内一番质疑交流,同学们不仅都能认识到清朝称相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甚至有些小组还能对中国宰相的地位职能,宰相制度的演变历史都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方法二、虚构故事,情景体验
有些历史内容,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距离我们的课堂都很遥远,对学生来说很是枯燥,利用虚构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讲《古代希腊民
主政治》一课,希腊民主政治内容既难理解也难记忆,我虚构了一段该时期的一位普通雅典公民的工作生活片段,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我还故意设置了一些小错误,让学生阅读后指出那些是合乎史实的,哪些地方错误的:思考主人公为什么宁愿耽误农活也要参加公民大会;分析这样的民主生活会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又会产生什么消
极影响等等。

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小故事的带动下,遥远的古希腊悄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方法三、利用现实,借题发挥
如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一课时,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广告“张裕解百纳,百年经典”,而张裕百年的历史与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末以来的发展史高度吻合。

于是我以张裕公司的发展历程为蓝本,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张裕公司的发展史,又围绕教材主干内容情
景交融的设置了四个模块问题展开教学,原本有些枯燥的经济发展史因为了有了活生生的现实例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

学生是老师的镜子。

向天吐吐沫,只会落在自己的脸上。

少一些怨气,多一些锐气;少一些匠气,多一些才气。

无法改变社会时,让我们先试着改变自己吧,至少,让在我们能做主的那四十五分钟内:花香四溢,春满教室。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教育科
学出版社,19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