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地震勘探2
19
(三)多次反射波
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 界面发生一次以上的反射波。 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 良好的反射界面(存在较大的波阻差)
20
3.多次反射波的类型
21
(四) 声波 频率高速度在340米/秒左右 高速度在340米/秒左右 同相轴为直线 (五) 工业干扰 频率在50Hz左右 (六) 次生干扰 (七) 浅层折射波
三、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有效波:反射法勘探中的反射波 干扰波: 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两大类:
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无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
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 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多次 波,侧面波,工业干扰波等。 无规则干扰: 没有一定频率,没有一定的规律,也没有一 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 背景。形成的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 人为条件。
3.面波的压制方法 选出择适当的激发条件: ⑴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面波; ⑵激发深度:离地表越深面波越弱; ⑶采用组合法: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压制面波; ⑷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如适当的 偏移距; ⑸频率滤波(室内处理时):利用有效波和面 波的频谱差异(面波频率低)。
16
17
18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目
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规则干扰波
(一)瑞雷面波
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在地震勘探中 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 指数衰减。
2.特点 ⑴频率低:几赫兹~30赫兹; ⑵频散:速度随频率变化;(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⑶速度低:100m/s~1000m/S,通常200m/s~500m/s ⑷时距曲线:是直线; ⑸质点的振动轨迹是逆时针的椭圆。
随机干扰:
类型 微震 次生低速干扰 产生原因
是由地球本身的固有 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
特点
出现在整张记录中
地表存在着质量大的 视速度低,有正有负 物体,该物体作为次 生震源以直达波或折 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 由于地表存在着形状 不规则的不均匀体, 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 由于海底凹凸不平, 对入射波的散射 视速度很高,甚至可 以达到无穷 视速度变化范围大, 有正有负
生产工作内容和步骤:
1.地震测量:
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 在地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 点的位置。 2.地震波激发: 使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 位置钻炮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 指定深度,引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 时,要做好完全工作。
3.地震波接收: 主要由仪器组完成 。使用地震检波器, 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桩号, 摆好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 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 炮。 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 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 填写的班报等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 进行室内资料处理。
声波
爆炸引起的声波, 它是空气中传播的 弹性波。
频率高,速度 340 米/秒左右,延续 时间短,呈窄带出 现。
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 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 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多次波
在界面和地表之间 形成多次波
强度逐渐减弱旅行 时大约是一次反射 的n倍。 时距曲线为直线 振幅较强,视速度 不同。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②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厚度、速 度,潜水面位置等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激发岩性、井 深、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最合适 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 二、生产工作 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 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 然后进入生产。
浅层折射波
由于高速层存在 由于地形不平引起 的直达波或折射波 的反射
侧反射 (侧面波)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 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 例: 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 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 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 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 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 扰波(侧面波)。
(二)侧面波 1.定义:非射线平面内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 一般影响深层记录,是一种规则干扰波。 2.侧面波的来源:
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山区、黄土高、海洋中的 海底山等,能产生不同视速度(传播方向)的干扰 波。(地下一些大倾角界面产生的侧面波,这类侧 面波有时含有有用信息,不能完全作干扰波) 3.侧面波的压制方法: 三维资料的偏移归位
当地表存在高速层,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 线的浅层折射波
22Βιβλιοθήκη 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 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 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 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 的主要办法。
次生高速干扰
海底反射
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 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 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 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 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 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 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 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 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