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字
这一部分简体字来自书法文献:
唐朝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継 唐朝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汉朝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 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晋朝王羲之用过: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 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行书字帖中 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 盖、纸、书 晋朝王献之用过: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 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唐朝欧阳询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 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用过: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 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 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 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 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 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 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 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 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 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传统文化之文字
汉朝: 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 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 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 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 楷”之称。 也就是说汉初仍用篆书,后来通用隶书,同时草书得到很大发展, 但因其特殊性并不是通用字体。 其中草书的产生:汉与周围战争较多,为了传递战事进展情况,即 使是隶书在效率上也有明显不足,逐渐产生草书,并逐渐成熟,甚 至大有撼动正书的地位,蔡邕写《书论》就是为了维护正书的地位。
传统文化之文字
1935年8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 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1]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 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2] 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的同时,已经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1952年的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再次提出简化汉字,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 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胡秋原极力反对。[1]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称为「二简字」,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次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 1978年7月,中宣部发出通知,在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简字」。[3] 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整理。 叶籁士对《简化字总表》2274个简化字中比较常用的521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的是101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和解放区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体字,这批新创的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 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 民国60个。[2] 简体字的简化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采用古字、俗字和异体字,如:网、从、众、阴、阳、峯-峰 2、行书和草书的楷书化,如:讠、饣、丬、钅、农、长、韦、龙、壮、妆、为、呙 3、新造形声字,如:惊、响、护、矾、霉 4、新造会意字,如:愿、战、湿、笔、撑 5、加入声旁,如:艺、忆、运、酝、迟、迁、达、递、态、惧、桩 6、声旁替换,如:忧、优、扰、犹、构、沟、购、钩、捂、牺、苹 7、多字合并,如:几、郁、吁、才、出、伙、后 8、多意分化,如:著-着、沈-沉 9、恢复本字,如:胡、须、松、梁、咨 10、保留特征,如:飞、灭、务、虽、亏 11、更换偏旁,如:庆、琼、穷、灿、茧 12、采用不同的字形,如:温、粤、摇、滚、没
南极看见你制作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字
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之文字
中国使用了象形文字,历史上有许多象形文字产生,例如古埃及的 象形文字。文字的产生便有文化的传播,后来到秦朝,秦统一中原 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 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 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 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 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 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 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 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另有一种说法说是战国末期秦国律法太严, 罪犯太多,书写犯罪记录为了迅速,产生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