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提琴入门教程:专家谈小提琴的启蒙教育

小提琴入门教程:专家谈小提琴的启蒙教育

小提琴入门教程:专家谈小提琴的启蒙教育
小提琴学习的启蒙阶段,相对于各种键盘乐器因为其音准和发音
的双重困难,被人形象的称为“杀鸡”或“拉大锯”的阶段。

而正是
这个阶段为学习者日后可能的专业音乐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是
艺术普及和社会化的渠道之一。

下面谈谈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一.为提升孩子的兴趣,教学曲目的选择很重要。

在音乐学习中,练习曲和其他乐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
(甚至是经常)又会发生矛盾。

卡尔?弗莱什说得好:“塞夫契克练习
曲能够很恰当的比作药品,用量过多能致死,用量适当能治病”,即
使象塞夫契克那样较缺乏音乐性的练习曲并不多,但在启蒙阶段我们
决不能冒让枯燥的练习曲扼杀孩子和家长学琴兴趣的风险。

基本上我
们能够在教授完左右手基本技术后就让他们拉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的小曲,这里有两本曲集较有名:《铃木小提琴教学曲选》和《未来小提
琴家》。

当然,这些动听的乐曲能合理的分布着一些需要训练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达到乐曲的要求,这
时便能够顺理成章的增强专门的技术训练了。

二.初学者的音准问题。

音准问题对于初学者是必经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如果把音高感觉
非常不好的人比作音乐上的盲人,那么小提琴那乌黑的指板甚至不象
吉他或是琵琶有品格的凹凸不平,能好歹给这些人一条盲道勉强走上
几步…… 虽然我不太赞同在音乐普及教育上选材的过度严格,但对初
学者的测试从某种水准上还是必要的。

当然,在一定范围内,听觉能
够通过视唱练耳等辅助课程提升。

此外,在练习一首乐曲前,先哼唱
一遍是很有协助的,这样不但能改善音准,对于节奏,乐感和识谱都
有益处。

造成音不准除了听觉上的原因外,也有可能是因为错误的持琴。

具体地说是左手的位置和手型问题:左手食指第三节末端与琴颈接触,
并保持左手放松的拱形和一、四指自然合理的纯四度关系从技术上能给音准带来保证。

对于在指板上贴胶布的办法,有很多人坚决反对(如今年刚到南京上公开课的盛中国),但它又的确能给初学者一定的协助。

我认为这些胶布似乎直观的体现了拉菲尔?布朗斯坦关于视觉音准的观点,但我们最终应该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印在心中而不是永远贴在指板上。

在不至于产生依赖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给初学者一根暂时的拐杖。

三.上课和练琴中家长的作用。

其实每个教师心里都明白,我们不能指望用一节课把所有问题完全灌输给那些在下面坐立不安的顽童,正如我们不能指望他们每天都能自觉抵挡住那么多好玩的东西静下心来练琴一样。

当然,选用合适的方法,形象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好一些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我们能首先教会家长,再由他们回去给孩子“二次上课”并督促孩子练琴。

另外,这种监督还决不能停留在通常所见到的“怎么没声音了”这种层次上,而应该是在准确理解老师上课内容前提下有目的的辅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