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并对这些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
(1)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总量研究方法又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规范经济学要对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分析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因此它具有特别明显的主观性。
(3)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换句话来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理论的学派之争是宏观经济学的一大特色。
然而,没有争论就没有学术的发展。
正是由于宏观经济学中不断出现的针锋相对的“派别之争”,宏观经济学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得以保留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有可能不断深化。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主要包括:
(1)储蓄率高。
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的不断加深、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决定了储蓄率偏高的现实,这些因素都是实体性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变。
增加消费以此降低储蓄率,是宏观调控的根本任务。
(2)内需不足。
基本上城镇居民对传统消费品的消费已近饱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严重受制于其收入,增加国内需求和消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一些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消费率相比较,目前我国的消费率都明显偏低,且在近几年还出现了加速下降的态势。
(3)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公平收入分配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
(4)金融监管不协调。
具体表现为:多头监管,造成监管过度;存在监管真空;监管冲突,各部门监管理念和出发点不同,依据的法规不同,常使机构和市场无所适从。
(5)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不佳,政策效力日渐衰退。
(6)就业形势严峻。
(7)物价普遍上涨,并面临着持续的通胀压力。
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企,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答:宏观经济理论框架的建立,使人们有可能讨论和分析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宏观经济问题,从而把经济理论推向前进。
总体来看,未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
宏观经济学对一些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这些争论将会进一步继续下去,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
(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
新古典综合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踞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尽管其理论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
(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当代宏观经济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宏观经济学更加精密化和科学化。
同时宏观经济学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的实践,理论研究也朝着实用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1.试述GNP、GD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从收入法的角度出发,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
凡是本国居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
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是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从GNP中减去折旧,就可以获得国民生产净值(NNP):NNP=GNP-折旧。
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可以得到国民收入(NI):NI=NNP-间接税。
国民收入包括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和净利息收入,即:
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和利息调整等,可以得到个人收入(PI):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收入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
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为什么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使用实际
GDP?
答: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2000年的名义GDP就是以2000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总产出的价值。
造成不同年份名义GDP 变化的原因有两个,①物质产量的变化;②市场价格的变化。
因此,如果将不同年份名义GDP进行比较时,就不能确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产量增长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
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
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实际GDP可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3.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完全竞争企业怎样来决定它对生产的需求?
答:由于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它只能通过选择不同的要素投入量来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某一生产要素数量时,要比较多雇用一单位要素带来的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的大小,也就是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大小。
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价格,企业雇用要素的数量必须使要素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或者说使要素的边际产量与要素的实际价格相等,企业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
如果要素的实际价格水平下降,要素的边际产量也必须减少才能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增加雇用要素的数量;而如果要素的实际价格水平上升,要素的边际产量应该增加才能保证利润极大化,因此,企业就会减少要素雇用量。
因此,要素的边际产量曲线实际上就是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要素的需求曲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