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

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

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挟.持()②圯.上受书()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⑦鲜腆..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2.通假字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3.一词多义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⑤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①其君能下.人:②臣妾..于吴者: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②名词用作动词,称臣称妾。

③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④使……受惊,使……发怒。

这两个都是使动用法。

⑤使……受摧折。

5.古今异义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今义:②千金..之子古义:今义:③其身之可爱..古义:今义:④其君能下人..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②古义:富贵人家;女儿。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③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④古义: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今义:仆人。

6.文言句式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③勾践之困于会稽:④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⑤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⑥而命以仆妾之役:答案①②判断句。

③④被动句。

⑤⑥倒装句。

一、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必有过人之节.:②匹夫见.辱:③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④肉袒牵羊以逆.:⑤其君能下.人:⑥非有平生之素.:⑦养.其全锋:⑧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答案①操守。

②被。

③使……受摧折。

④迎。

⑤谦逊对待。

⑥交情。

⑦保持。

⑧“……的原因”。

二、疑难突破2.文中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答案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3.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案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第二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第四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4.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

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答案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圯上老人”即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而苏轼则认为是张良教会了刘邦“能忍”才取得了天下。

一、文白对读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 情有 所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超过一般人的操守。

一般人有时在不能 忍 者, 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

⎣⎢⎡⎦⎥⎤过人之节:超过一般人的操守。

人情:指人之常情。

天下有天下有大勇 者, 卒然临 之 而不惊,一种大勇的人,(危难侮辱)突然降临到他面前而不慌乱,(危难侮辱)无故 加之 而不 怒 。

此无缘无故地加于其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

这是因为其所挟持者甚 大,而其志甚远也。

他所怀有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错误! ⎦⎥⎤加之:(危难侮辱)无缘无故地加于其身。

所挟持者:指所怀有的抱负。

夫子 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 其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他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事 甚 怪 ;然 亦安 知其非 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而试之?观其所以微 见 其 意者,皆圣 贤相与验他呢?想想老人隐约神秘地表现出来的意思,是圣人贤人共同警 戒 之 义, 而世 不 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告诫人们的道义,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鬼怪,那就错了。

且 其 意不 在书。

当 韩况且老人用意不在于授书,而在于磨炼张良坚忍的意志。

在韩国之 亡,秦 之方盛也,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酷刑对待天下士人,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 贲、 育,无辜被诛杀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无 所 复 施。

再也没有什么办法。

⎣⎢⎡微见其意:指老人隐约神秘地表现出来的意思。

夷灭:诛杀,消灭。

无所复施:再 ⎦⎥⎤也没有什么办法。

夫 持 法 太急 者,其锋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其锋芒不可犯, 而 其 势 未 可乘。

子房的确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

张子房不 忍 忿忿之心, 以匹 夫之力,而逞于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快心于一击之间。

一次袭击中。

⎣⎢⎡⎦⎥⎤忿忿:愤怒不平的样子。

当此之时,子房之 不死者,那时候,张良虽然侥幸没死,其 间 不 能 容 发,盖 亦已危矣。

千金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真是太危险了。

富贵人之子 ,不 死于盗贼 ,何 者? 其 身之可爱,而盗贼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 之不足以死也。

因盗贼而死。

⎣⎢⎡⎦⎥⎤可爱:值得爱惜。

子房以盖 世 之 才,不 为伊尹、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 之谋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 之 计, 以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企图侥幸 于 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

所以老倨傲 鲜 腆 而 深折 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人傲慢不恭而又厚颜无礼深深地屈辱张良。

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 可以 就大事, 故曰:“ 孺子 可 教也。

”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个年轻人是可以调教的。

”错误!⎦⎥⎤在“彼”之后。

楚庄王 伐郑 ,郑伯肉袒 牵 羊 以 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裸露上身,牵着羊出来迎接,以示降服顺从。

庄王曰:“其 君能 下人 , 必能信用其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一定能得到民 矣。

”遂 舍 之。

人民的信任。

”于是舍弃了郑国。

错误! ⎦⎥⎤指停止进攻而与郑国媾和。

勾践之 困于会稽而归, 臣妾于吴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者,三年 而 不 倦 。

且 夫有报人之 志,去做人质,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厌倦不满之意。

心中埋藏着复仇之心,而不能下人者 ,是 匹夫 之刚也。

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错误! ⎦⎥⎤奴仆的意思。

报人之志:即复仇之心。

夫 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 馀,而忧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担心其度量之不足,故深 折 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他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 忿 而 就大谋。

何 则? 非有平生之素,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

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 以仆妾 之役,只是偶遇在荒郊野外,却指使他做奴仆做的事,张良却自然油然 而不 怪者 , 此 固 秦皇而然地去做了,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这本是秦始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错误! ⎦⎥⎤有的交情。

草野:乡野,荒郊野外。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 忍与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 不能忍,是 以 百 战百不忍之间的差别。

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虽然所向胜 而轻 用 其 锋 。

高祖 忍之,养无敌,却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

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其 全 锋 而 待 其弊 。

此子房教之也。

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来等待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的计策。

当淮阴破 齐 而欲自 王,高祖发怒,见于 词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色 。

由此观之, 犹有刚强不 忍 之 气,非和面色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