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不同机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农学院专业农学指导教师职称讲师中国·二○一六年六月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目录1 材料与方法21.1试验地基本情况21.2试验设计21.3测定容与方法31.3.1茎蘖动态调查31.3.2叶面积指数31.3.3干物质积累动态31.3.4产量及其构成因子31.3.5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32结果与分析32.1不同机插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4 2.2 不同机插方式对叶面积及干物质及的影响52.3不同机插方式对分蘖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73 讨论与结论8参考文献8英文摘要,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9不同的机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作者:帅指导老师:何海兵(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 230036)摘要:机插水稻已成为水稻轻简栽培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关于机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不足。
本研究拟以春优84(杂交粳稻)和镇稻18(常规粳稻)为参试材料,探讨不同机插方式(钵苗机械摆栽、半钵苗机插以及毯状秧机插)下物质累积、叶面积、茎蘖动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机插方式方式对生物量累积在拔节前差异不显著,但至拔节后,钵苗机械摆栽处理显著高于半钵苗机插以及毯状秧机插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以钵苗机械摆栽最大,其次分别依次为半钵苗机插以及毯状秧机插处理;从分蘖能力看,钵苗机械摆栽处理分蘖起始时间早于其他两个处理,且分蘖势较强;最终,钵苗机械摆栽处理产量为9.15~9.48×103kg/ha,显著高于其他两处理。
从本试验结果看,钵苗机械摆栽处理较其他两种机插方式更有利于物质累积和产量形成,可视为高产机插模式。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特征;产量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7%,其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水稻面积和产量的21%和34%,解决了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
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进程具有地域性,这需要一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统一水稻的栽培方式,这也是不可能的、不具有客观性[1]。
因此我国很早就推行以毯状小苗、摆栽机插来代替人工播种的技术,其特点是省工、高效等[2]。
据有关专家预测,至2030年,我国人口峰值将达到16亿,水稻产出要保持逐年增加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步,对我国耕地占有比越来越大,这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其中包括水稻生产,所以想要缓解人地矛盾,提高水稻单产,加强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是行之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常见的种植模式主要有人工手插秧、机械插秧、钵苗机械摆栽、半钵苗机插以及毯状秧机插等,水稻机插育秧的方式与常规育秧不同,其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的要求较高[3]。
虽然抛秧及人工摆栽稻作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我国对钵苗机插研究时间相对美日等发达国家依然较短[4]。
对于机插秧来说,由于其对秧龄的要求更短、苗体要求更小,所以培养具有旺盛发根能力的秧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5]。
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证明,当水稻的产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想要进一步实现高产首先需要在生物产量上有所突破[6]。
水稻钵育秧苗机插技术开创了水稻插秧生产的新局面[7]。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阶段标志是:粮食及其它主要的农产品从长期的供不应求而转变为阶段性的供大于求,逐年有余,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8]。
但系统比较机械栽培方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不足,开展此类相关研究,对水稻机械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而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可能具有深远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本试验在庐江县郭河现代农业示区(117.23°E,31.48°N)进行。
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为995.3mm;前茬为小麦;土质为沙泥田土,土壤全氮含量1.489 g/kg,速效钾82 mg/kg,有效磷14.66 mg/kg,有机质28.76 g/kg。
1.2试验设计于2014年进行大区对比试验,每区面积为25 m×56 m,以杂粳春优84(全生育期157d)和粳稻镇稻18(全生育期161d)作参试材料,试验设置钵苗机械摆栽、半钵苗机插以及毯状秧机插3种机插方式,各机械栽培方式种植密度均按照高产栽培模式进行,其中钵苗机械移栽株行距为13cm×33cm,半钵苗机插与毯状秧机插株行距为17cm×25cm。
各试验处理于同一天育秧(5月24日)和移栽(6月19日),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管理采用浅湿灌溉模式,肥料运筹为:纯氮 300 kg hm-2、P2O5 150 kg hm-2、K2O 150 kg hm-2及Zn等微量元素,其中氮肥基肥、蘖肥均为30%,穗肥40%;磷肥、钾肥基肥和追肥各为50%。
病虫草害防止参照高产田管理。
机插秧移栽时要求秧龄短、秧苗小,大田平整度要求程度高[9]。
机插秧苗适宜的指标是秧龄十五到二十天左右,秧苗茎基部较粗[10]。
播种后1周管理的核心是水分的调节,应做到保持秧床的干湿度适宜[11]。
1.3测定容与方法1.3.1茎蘖动态调查从秧苗移栽当天开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插杆标记记录基本苗数,每个机插方式即3次重复。
盛蘖期前每隔5天调查一次,此后分别于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各调查一次。
1.3.2叶面积指数分别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每处理取代表性植株5株用烘干称重法测定植株叶面积,每处理重复3此,计算叶面积指数。
1.3.3干物质积累动态单位面积上生物量采用 3 点取样,每个点选取3株,按叶、茎鞘及穗(花后)器官分开装袋,分别对其恒温烘干并称重。
1.3.4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不同处理横向与纵向分别调查20穴,计算有效穗数,取长势一致的10穴数总粒数与瘪粒数,计算结实率,烘干称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各处理收割25m2并脱粒晒干计算实收产量。
1.3.5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和DPSv7.0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机插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表1 不同栽插方式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Table 1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broadcast-ed rice with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methods品种Varieties栽插方式Transplantingways有效穗Panicles(104/hm2)每穗粒数Grainsperpanicle结实率Filled-grainpercentage(%)千粒重1000grain weight(g)理论产量TheoreticalYield(t/hm2)实收产量Harvestyield(t/hm2)春优84 摆栽 Ppp 276.0b 192.8a 87a 27.2a 12.56a 9.15a 半钵 Hpm 288.0a 170.2b 86a 26.9a 11.36b 8.84ab 毯状 Bpm 295.5a 175.0b 88a 26.7a 12.15ab 8.57b镇稻18 摆栽 Ppp 385.5a 144.6a 93a 28.1a 14.58a 9.48a 半钵 Hpm 333.4b 133.6a 95a 27.4a 11.61b 9.25ab 毯状 Bpm 334.5b 133.2a 93a 27.6a 11.47b 8.7b备注: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Note: Value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owercase within a column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 probability levelPpp:Plant pot seedling pendulum(钵苗摆栽);Hpm:Half a pot seedling by machine(半钵苗机插);Bpm:Blanket plug seedling machine(毯状秧机插).The same as below.两品种实收产量和理论产量均以钵体摆栽方式最高,其次是半钵方式,毯状最小,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表1)。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春优84品种的钵苗机摆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半钵和毯状方式(p<0.05),但有效数显著低于半钵和毯状(p<0.05),千粒重和结实率三种机插方式间差异不显著(p>0.05)。
在镇稻18中,摆栽方式的有效穗最高,且显著高于半钵和毯状(p<0.05);三种机插方式的穗粒数、千粒重、实收产量与春优84表现相同规律,说明大穗仍是高产的关键。
2.2 不同机插方式对叶面积及干物质及的影响图1 春优84不同栽插方式叶面积指数动态Fig.1 Dynamic changes of leaf area index in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methods of cultivar Chunyou84注: T-分蘖期;J-拔节期;B-孕穗期;H-抽穗期;M-成熟期. 下同Notes: T-tillering; J-jointing; B-booting; H-heading; M-maturity stage. The same as follow.图2 镇稻18不同栽插方式叶面积指数动态Fig.2 Dynamic changes of leaf area index in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methods of Zhen dao18不同机栽方式间两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变化有所不同(图1;2),品种春优84叶面积指数在孕穗期获得最大值,其中钵苗摆栽达到8.07,高于其他两种栽插方式,而且在生育后期,钵苗摆栽方式叶面积指数数值下降速度较慢。
品种镇稻18在抽穗期获得最大值达到8.6左右,且下降速度较慢。
生育后期,半钵和毯状方式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较快,半钵方式下降速度最快,而且叶面积指数均明显低于摆栽方式。
图3 春优84不同栽插方式水稻各生育时期物质生产Fig.3 Dry matter of rice plants in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method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of cultivar Chun you84图4 镇稻18不同栽插方式水稻各生育时期物质生产Fig.4 Dry matter of rice plants in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method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cultivar Zhen两品种地上部分物质积累过程中,不同机栽方式下同一品种前期(拔节前)积累量相差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