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
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构造地质学(含大地构造)》试卷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开课系室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科系
考试日期 2007.01.19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 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
2、倾向节理
3、分期
4、节理组
5、滑距
6、构造窗
7、构造岩
8、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
10、断层效应
11、增长指数
12、转换断层
13、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
15、蛇绿岩套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水平面的赤平投影是 。
2、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 、 、 、 、 、 、
、 。
3、按照节理与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节理分为 、 。
4、节理按力学成因分为 、 两类。
5、通过 、 、 可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
关系。
6、按照断层两盘的相对方向断层分为 、 、 、
四种类型。
7、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有 、 、 、 、
、 。
8、正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剖面上两盘地
层 。
9、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 、 和 三种。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剪节理的基本特征。(8分)
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性质?(8分)
3、简述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7分)
4、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7分)
四、读图题(共15分)
1、求闭合度(m)(2分);2、标出节理的类型(3分);3、画出平移断层的派
生构造(2分);4、节理有几期,标出第一期反映的主压应力方向(2分);5、
判断断层最大活动时期(2分);6、求铅直、水平断距(m)(4分)。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比例尺
1:10000
45
8
0
0
8
0
0
9
00
7
00
7
0
0
6
0
0
S
45
7
0
8
0
9
0
1
0
0
1
比例尺1:0002
比例尺:1:10000
五、分析题(共10分)
附图为凤凰山地质图,分析并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图内褶皱类型和形成时代;
2、分析断层F1、F2的性质,判断其形成时间。
3、分析经历了几次构造运动。
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构造地质学(含大地构造)》试卷评分标准 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2:1的背斜构造。
2、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倾向大致平行(即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分期—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4、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
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5、滑距—断层相当点之间的距离。
6、构造窗—推覆构造中由于局部剥蚀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露头。
7、构造岩—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
石。
8、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形似花朵,
称为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弯曲凸出方向与本盘位移方向相反。
10、断层效应—断层的活动造成的岩层视错觉。
11、增长指数—生长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12、转换断层—垂直于大洋中脊并将大洋中脊切割错断的走滑断层。
13、岩石圈板块—岩石圈被首尾相接的活动带(洋中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分割成大小不一
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指变质时代接近、在空间上平行分布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
15、蛇绿岩套—指产于地槽序列中的超镁铁岩、粗粒辉绿岩、火山岩和放射虫燧石岩的组合。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圆
2、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槽
3、原生节理、次生节理
4、张节理、剪节理
5、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断错开
6、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7、阶梯状、地堑、地垒、Y字形、叠瓦状、花状
8、重复
9、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
三、简答题(共30分)
1、答: 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穿越岩性显著不同的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改变。
2)剪裂面平直光滑,可切过砾石等,可有少量位移。
3)剪裂面上常有擦痕、磨擦镜面。
4)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常密集成带。硬而厚的岩石中的剪节理间距大于软而薄的岩
石,剪节理发育的疏密还与应力作用情况有关。
5)剪节理常呈现羽列现象,往往一条节理由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近的小节理呈羽
状排列而成。扭动实验形成的两组剪节理,其中一组呈羽列现象,与扭动面的夹角不超过
24°,指向本盘扭动方向,两组之间的夹角约为62°-64°。6)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
小,常呈闭合状。
7)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
8)剪节理的发育具稀密的等距性。(每个1分)
2、答: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2)根据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3)根据地层的重复和缺
失;4)根据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5)根据擦痕、阶步和反阶步;6)根据构造透镜体和断层
角砾岩;7)根据派生构造;8)根据生长正断层两盘的厚度;9)根据平移断层收敛、分散作用
和升降活动。
3、答:威尔逊总结了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盆地的演化归纳为六个发展阶段,
这六个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1分)
1)胚胎期,以东非裂谷带为代表;
2)幼年期,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3)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
4)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
5)终了期,以死海为代表;
6)遗痕(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缝合线为代表。(每个1分)
4、答:1)固体地球表层垂向上可分为坚刚岩石圈及塑性软流圈两部分;(1分)
2)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可分数量不多的几个刚性板块,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
相对运动,地壳变形与板块相对运动有关,变形性质取决于板块边界类型;(3分)
3)板块在地球表层大规模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全球范围内板块的新生与
消亡是大致相互补偿的;(2分)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机制是地幔物质的对流。(1分)
四、读图题(共15分)
1、20m;
2、A—纵张节理,B—横张节理,C、D—斜节理;
3、略;
4、有2期,最大主压应力为第一期锐角平分线方向;
5、E12;
6、铅直地层断距:100m 水平地层断距:100m
五、分析题(共10分)
1、分析图内褶皱类型:倒转背斜,形成时代P-T2;直立向斜,形成时代K;
2、F1为纵向逆断层、F2为横向正断层,形成时间为P-T2;
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