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PT)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离走向互相结合,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愈益显著的作用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定内核(ppt)(一)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人文地理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具体表现为:均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三)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荷马——地理学的祖师哺育希腊地理学成长的两位“乳母”是地理考察和哲学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时间:19世纪中叶之前特点: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事件:1、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3、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1)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

(2)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用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时间:19世纪下半叶——二战之前特点:用一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获得科学的解释1、环境学派(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人地相关学派(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2)白吕纳:“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第3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ppt第4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ppt一、人类与环境作用的具体体现详见ppt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一、文化的结构分层两分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A.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B.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C.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A、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B.功能文化区内涵: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1)鲜明的功能性(2)界限的确切性。

C、乡土文化区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2)符号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

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A: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向四周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类型P27: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B: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3)速度快。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1)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格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2)文化系统是人类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系统对人产生作用,其相互机制表现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

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3)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A.地理环境为文化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B.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C.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D.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自然地理面貌,形成文化景观Q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31Q2:《管子• 乘马第五》这样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反映的是什么现象?请给以解释。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文化特质: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5、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1)景观内涵:景观一词原来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本教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