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参考资料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 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
4. 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6.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7. 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0万。
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 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 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 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 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1. 文化生态学是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2. 德国地理学家冯·洪堡创立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3. 乡村聚落按其形态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4. A.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5.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6.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道教的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A. F·拉采尔B. J·白兰士C. A·赫特纳D. E·C·森普尔2.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CA. J.白吕纳B. P.M.罗克斯比C. H.H.巴罗斯D. 孟德斯鸠3. 1944年,()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A. 美国B. 法国C. 英国D. 日本4. 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BA. 印度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5. 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CA. 足球B. 服装C. 服饰D. 棒球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提出来的。
A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 D.E.L.乌尔曼7. 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DA. 四川省B. 海南省C. 湖南省D. 安徽省8. 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
DA. 巴基斯坦B. 印度尼西亚C. 阿富汉D. 缅甸9. 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AA. 荷兰B. 墨西哥C. 印度D. 南非10.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被称为()。
CA. 支柱产业B. 基础性产业C. 主导产业D. 潜导产业1. 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BA. 亚里士多德B. 冯·洪堡C. 卡尔·李特尔D. 哈特向2. 法国地理学家()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DA. J.白吕纳B.C.O. 索尔 C. O.施吕特尔D. P.维达尔·白兰士3. 1934年,()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AA. 法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4. 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DA. 尼格罗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于1939年提出来的。
B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 D.E.L.乌尔曼1.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景观,探索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
AA. O.施吕特尔 B H.J.麦金德 C E.亨丁顿 D C.O.索尔B. J·白兰士C. A·赫特纳D. E·C·森普尔2. ()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A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德国3. 英国人口学家C.P.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CA. 三个序列B 三个阶段C 五阶段模式D 四阶段模式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于1945年提出来的。
C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 D.F.奥尔巴哈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5.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1. 人口转变: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3.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2. 区域空间结构:3. 郊区城市化: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过程,即郊区农业人口和土地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
5. 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2.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人口集中的过程(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
(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4. 简述公司研发(R&D)机构的区位要求。
公司研究机构的区位要求(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2分)(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2分)(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2分)2.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3. 简述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4. 简述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性特征。
第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第二,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其历史性方面2.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经济因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迫使人口离开和迁移某些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人的原生动力(1分)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2分)第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分)第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1分)第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分)4. 简述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国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