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交通工程学试题(答案)

大学交通工程学试题(答案)

4. LWR模型通常形式是dk dq 0 ~dt dx1. 交通工程学是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交通工程学把人、车、路、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用自然的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2. 路段的瓶颈处的交通状流态常用累计交通量(纵轴)一时间(横轴)曲线图来表示,流入与流出曲线所包络的面积表示所有车辆延误时间,连接流入与流出曲线水平线段表示某个车辆的延误,连接流入与流出曲线竖直线段表示某个时点的排队车辆数。

3. 在重力模型中,两区之间的出行数与两区之间的行程时间(或费用、距离等)成_反__比。

5. 由跟车理论知,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的三个特性是_制约性、滞后性和传递性6. 交通密度与速度关系模型通常有Green shields模型、Gren berg模型、Un derwood模型等,其中 Green shields 模型的形式是V — V f(1-K/K 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出行的三要素是指端点、出行目的、采用交通方式(使用交通资源)______________ 。

8. 道路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纽带,其功能可以归纳为________ 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划分________功能和土地利用诱导功能。

9. 公共汽车从B点出发到E,行走距离3.4km,共花费了11.61分钟时间。

中途经过两个交叉口和三个停靠站,经过两个交叉口的停车时间分别是0.51分钟、3.21分钟,经过三个停靠站的停车时间分别是0.47分钟、0.66分钟、0.41分钟。

由此可以得出,停车时间是5.26s,行使时间691.34s,行驶速度是 4.92m/s,行程速度是 4.88m/s。

10. 空间平均速度是地点速度的调和平均值,时间平均速度是地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选择题(10分,每空1分;在_______ 填写相应的字母)1. 设M/M/1系统的利用系数为p,则在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为A。

A. p n(1 一P )B. p n—(1—p )C. p n+ (1— p )D. p n/(1—p )3. 用于出行分布预测的平均系数法的公式为旦。

A. 未来分布=现状分布+平均增长系数B.未来分布=现状分布X平均增长系数C.未来分布=现状分布十平均增长系数D.未来分布=现状分布-平均增长系数4. 交通密度不容易观测,通常用其他变量来代替,但是 C 不能用来代替交通密度。

5. 交通量分配模型通是 D 软件的核心技术。

A.微观仿真B.中观仿真C.宏观仿真D.交通规划6. SCOOT系统是 D。

A. 方案选择方式的控制系统B. 采用分层式计算机控制结构的控制系统C. 只有唯一方案的控制系统D. 方案形成方式的控制系统7. 设车流的流量为Q辆/小时,车头时距h服从负指数分布。

则到达的车头时距h大于t秒的概率是 C。

A. exp(3600Qt)B. exp( — 3600Qt)C. exp(— Qt/3600)D. exp(Qt/3600)&干线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基本参数不包括_C—。

A.相位差B.绿信比C.绿灯时间D.周期长度9. 年平均日交通量简写为A。

A. AADTB. WADTC. MADTD. ADT10. 下列仿真系统中,属于微观仿真的是A. Tran StarB. Tran sCADC. EMME 2D. VISSIM是非题(共10分,每题1分;判断正确请在序号上划O,判断错误在序号上划X)1. 密度波(车流波)之所以是负值,是因为是它沿着车队一辆一辆地向后传播的。

X2. 雷达测速计在交通量较大的道路上无法有效地工作。

O4. OD表有矩形表和三角形表两种形式。

O5. 高速公路靠近中央分隔带车道的通行能力,大于外侧车道的通行能力。

O6. 定时控制的信号周期是根据交叉口的进口交通量确定的。

O7. 随着行车速度增大,驾驶员的注视点随之远移。

O8. 高峰小时系数PHF t通常不小于1。

X9. 跟驰理论描述了跟驰车辆的加速度与两车速度差的函数关系。

O10. 行使速度不高于行程速度。

X四、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根据是否答出带下划线的要点酌情给分1 .交通方式分担率从区域来说,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每一种交通方式在总运量中所占的份额就是交通方式分担率2. 最短路径交通分配方法OD之间有若干条路径,其中只有最短路径承载0D交通量的交通分配方法3. 时间平均速度在某个时段内通过道路某断面各车辆的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4. 交通需求管理是针对交通源的政策性管理,通过政策影响交通结构、重建交通量的时空分布, 缓解交通状况5. 绿波带宽度(2 分) (2 分)精品文档绿波控制中的一个时间宽度,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到达绿波控制的车流都可以顺利的通过绿波 — 带的各个路口不会遇到红灯五、 问答题(共24分,每题6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制度和体系 调查标准没有统一; 缺乏资源共享; 调查科技含量低2. 叙述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的目标、功能、构成。

3个目标: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能耗和空气污染、改善交通安全4个功能:路径诱导系统,驾驶员服务信息系统、道路标志信息系统、安全预警系统 3个系统:信心控制中心、通信系统、车载设备系统3. 说说单向交通组织的优点和缺点优点(3分):(1)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2 )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 (3 )提高了道路行车速度。

缺点(3分):(1)增加了车辆绕道行驶的距离,给驾驶员增加了工作量;(2) 给公共车辆乘客带来不便,增加步行距离;(3) 容易导致迷路,特别是对不熟悉情况的外地驾驶员; (4) 增加了为单向管制所需的道路公用设施。

4. 用于交通密度调查的出入量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写出计算公式并表明各符号的意义。

答:E(t)=E(to) + [QA(t) — QB(t)] =Q A(t) + E(to) — QB(t) (2 分)t 时刻AB 路段内的交通密度为 K(t)= E(t)/LAB (1分)(以下3 分)E (t): t 时刻AB 路段内存在的现有车辆数;QA (t):从观测开始(t=t0 )到t 时刻内从A 处驶入的累计车辆数; QB (t):从观测开始(t=t0)到t 时刻内从B 处驶出的累计车辆数; E (t0):从观测开始(t=t0)时,AB 路段存在的初始车辆数;LAB : AB 段长度(km)六、计算题(共21分,每提7分)1. 设车流的速度密度的关系为 V=88-1.6K,若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且车流的密度大于最佳密度 K m,求:(1)密度的最低值和速度的最高值;(2)密度的最高值和速度的最低值。

解:由题意可知:当K=0时,V=V f=88km/h当V=0时,K=K j=55 辆/km贝U:Vm=44Km/h, K m=27.5 辆/km, Q m=V m K m=1210 辆/h。

由 Q=VK 和 V=88-1.6K,有 Q=88K-1.6K 2当 Q=0.8Q m 时,由 88K-1.6K 2=0.8Q m=968,解得:K A= 15.2, K B=39.8。

则有速度V A和V B与之对应,又由题意可知,所求密度大于K m,故为K B。

综上,流量密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的加粗部分即为密度的可能取值范围。

1)故当密度为K B=15.2辆/km,其速度为:V B=88-1.6K B=88-1.6 39.8=24.32km/h即:K B=39.8辆/km , V B=24.32km/h为所求密度最低值与速度最高值。

2)显然,K = K j = 55辆/km , V = 0为所求密度最高值与速度最低值。

2. 某交通量观测站测得的连续各 5min时段的交通量统计如表1,求5min、15min的高峰小时流率和高峰小时系数。

统计时间8:00-8:05 8:05-8:10 8:10-8:15 8:15-8:20 8:20-8:258:25-8:3 05分钟交通量118 114 112 111 114 120统计时间8:30-8:35 8:35-8:40 8:40-8:45 8:45-8:58:50-8:558:55-9:05分钟交通量115 106 104 118 110 107解:该小时的流量为 118+ 114+ 112+ 111+ 114+ 120+ 115+ 106 + 104+ 118+ 110+ 107= 1349(辆 /h)& 25〜&30为流量最高的5min,故对应的高峰小时流率为120 X 12= 1440 (辆/h),高峰小时系数 PHF5=1349/1440=0.94732.8两/h丄1500 t西202.5 7.41m/s 26.7km/h8 20〜8: 35为流量最高的 15min,故对应的高峰小时流率为(114+120+115)X 4 =1396 (辆/h), 高峰小时系数 PHF15=1349/1396=0.973.测试车在长1500米的路段上,往返行驶 6次,观测数据列于下表,试求道路上的车流向西、向东行驶的流量和车速。

西东平均对向来车数: X西=77.0辆,X东=83.7辆平均顺向相对交通量(即超越测试车的车辆数减去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数)Y西=0.8辆,Y东=1.3辆先计算西向情况:=亠=83.7 °.8ON。

辆怡t东+t西208.7 206.4t西t西-迤206.4 202.5sq 西0.204再计算东向情况:X西+Y东77.0 1.3t西东206.4 208.70.189辆/s 679.1辆/h丫东ccc 1.3 t东t东- -208.7 -q 东0.189l 1500 r …,V东7.43m/s t东201.8201.8s 26.8km/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