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其
好处。
对比。 第三句描写大片旱苗即将枯死,亟需甘霖。 第四句描写云高高在上,悠闲自得,不恤旱情。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诗人对云的满腔怨恨 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种模式
1,提问方式:
比较评价题型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 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 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 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 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 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风格流派
朴素自然(陶渊明)、清新明快(王 维)、沉郁苍凉(边塞诗)、通俗易懂 (白居易)、缠绵细腻(婉约派)、朦 胧晦涩(李商隐)豪放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雄奇悲壮(李贺)、 豪放旷达(苏轼)、刚健豪放(王安 石)、雄健高昂(王昌龄)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潭烟飞溶溶,林 月低向后”两句 描绘的是如画夜 景。试析“飞” 字的妙用。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②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偶”即“遇”。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第三联写景运用什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么艺术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依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以动衬静。 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 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渲染了静谧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孤独 愁苦的心情。
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问: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
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 ,试作赏析。



1,分析诗歌内容: 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 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 年。 2,抒发的情感: 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 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 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本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 诗的结尾两句 表明了作者怎 样的心迹?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②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偶”即“遇”。
②生事,指人生世事。
1,诗人借春江、潭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 2, 营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清幽意境。 3,表达了诗人愿持竿垂钓,远离喧嚣尘世, 归隐山野的心迹。
②生事,指人生世事。
飞:飞动,飘逸。潭溪之上雾气蒙蒙,林间的明月慢慢 后行。一个“飞”字,化静为动,把水色的闪耀、雾气 的飘逸、月光的洒泻,写得生动传神。 烘托了一种幽美、 寂静的清幽意境。
第四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
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 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其它常用技巧
1)象征 2)想象、联想 3)用典 4) 前后照应 5)含蓄蕴藉 6)借人喻已 7)借古喻今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 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 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 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这首诗通过哪些 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
依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 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 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 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实于原诗,二要用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 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 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 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
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 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温庭筠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
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 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词的下片描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境况?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描写了作者泛舟江湖,游览吴越,凭吊古人,放声悲歌 以排遣心中郁闷的生活境况。 抒发了作者功名不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处士卢岵山居



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 泉水湍急清澈而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冲露沙石;雨中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山峰幽暗,小径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蜿蜒入云。 表达了作者对景色清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幽的山居环境和 注:①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 远离尘世的山居 春间开小白花。 问: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活的羡慕之情,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环境的描写, 对山居主人古朴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洁人品的赞美 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
表达手法有:
叙述、描写、 抒情、议论。 (说明)
结构技巧,修 辞技巧,抒情 技巧,描写技 巧
常用修辞
比喻、通感、夸张、对比、 双关、互文、比兴、拟人、 借代、对偶等。
常见技巧 抒情 描写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正衬.反衬、 白描、动静、色彩、远近、 高低、大小、明暗、对比 虚实、叠词、感官(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等)
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 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等。
答题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 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 用。
意象:作品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的 物、景等。 作用: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 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等。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 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 同,试加以分析。


1, 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 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 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 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 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招募百姓” 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 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 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 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