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
02皮肤临床表现本节课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病的皮损特点。
03病毒性皮肤病本节重点:1.带状疱疹的诊断和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多见成人。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诊断:依临床表现。
鉴别:发疹前痛或顿挫时,应与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坐骨神经痛鉴别。
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1抗病毒:阿昔洛韦、法昔洛韦、万乃洛韦。
7-10天。
2糖皮质激素:水痘不用。
带疱早期5-7日内应用:强的松。
3甲氰咪胍。
4 止痛药:去痛片、布洛芬、卡马西平、康司达、消炎痛。
或营养神经。
5局部外用药: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
渗出:3%硼酸、0.5%新霉素液湿敷。
6理疗:UVB、氦氖激光、频谱仪。
2.单纯疱疹和疣的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临床表现:1口唇疱疹:复发型潜伏期:首次感染为2-12,平均6天。
好发部位:口周、鼻腔、外生殖器。
皮肤特点:局部先有灼热、瘙痒——潮红——红斑基础上群集性米粒大小水疱或丘疱疹——疱液清或浊,易破——结痂痊愈——无瘢痕。
原发者全身症状较重。
2 口腔单纯疱疹(疱疹性口龈炎):1~5岁儿童、青少年多见。
口腔群集性小水疱——浅表溃疡,痛明显。
可伴全身症状(发热、咽痛、ND肿大)。
3 生殖器疱疹:多为HSV-II型感染,性传播。
疣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低下者。
潜伏期:1周~半年。
部位:任何部位。
皮损特点:散在分布的米粒大小的半球形丘疹,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白色干酪样物质(软疣小体)。
04皮肤病的诊断治疗加护理本节重点: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择药物据病因+病理变化+自觉症状化脓性-------抗细菌药;真菌病-------抗真菌药;病毒感染-------抗病毒药;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角质剥脱剂;变态反应-------抗组胺;瘙痒者-------止痒剂。
2、正确选用剂型根据皮损特点选用。
①急性炎症性皮损:仅红斑、丘疹,无渗液者--------粉剂、洗剂。
靡烂、渗液多者---------溶液湿敷。
有靡烂,但渗液不多--------糊剂。
②亚急性炎症性皮损:无渗液----------乳剂、糊剂。
渗液不多---------糊剂、油剂。
③慢性炎症: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
④单纯瘙痒性皮肤病---------酊剂、醑剂、乳剂。
3、注意事项:. ①有无药物过敏史。
. ②告知详细用法:涂抹、包封、湿敷。
. ③据年龄、性别、部位而选用。
. ④浓度应由低到高,常更换药物。
. ⑤随时主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及用法:作用: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抗毒、抗休克。
适应症:1 过敏性疾病、2 自身免疫性疾病、3 严重性疾病。
原则:据疾病及个体情况决定剂量和疗程。
小剂量:泼尼松30mg/ d 较轻病症:接触性皮炎、多形红斑、急性荨麻疹等。
中剂量:泼尼松30-60mg/ d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剂量:泼尼松60mg/ d 以上较严重患者。
超大剂量:冲击疗法。
用于: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SLE累及肾脑、严重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用法:足量、早期、晨7-9时顿服。
副作用:1 感染、2 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3向心性肥胖、多毛、萎缩纹、4 水电解质紊乱、 5 骨质疏松、6兴奋心肌、神经。
可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的病情。
长期外用: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沉着。
激素性皮炎或痤疮。
皮肤病的一般护理。
1.对患者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皮损程度及范围进行评估,提供可行的护理措施。
2.卫生宣教,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取得配合。
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
3.耐心讲解用药知识及必要性,不能自减或停药,特别是激素,因会使病情加重或出现危险。
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4.传染性皮肤病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交叉感染。
5.清洁应注意皮损特点、部位、药物性能清洁。
6.协助患者剪指甲,并嘱避免搔抓及用热水肥皂烫洗。
7.协助过敏性疾病患者寻找过敏源,避免食用鱼、虾、蟹及浓茶、酒、辛辣刺激食物。
8. 光敏性皮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病须防止日光和紫外线照射。
9. 药物性皮炎患者应建立药物禁忌卡,仔细告诉其不能使用的药物。
10. 除随时注意全身病情变化外,外用药者须经常注意其敷料包扎是否妥善舒适,有无过敏,刺激、中毒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
常用换药法1、皮损面积大,一般情况较好者——淋浴。
2、肛门、会阴——坐浴。
四肢远端——浸泡。
3、鳞屑、痂皮、坏死组织等先用药液浸泡—剪除坏死组织;清洗污物,可用石蜡油、凡士林、黄连素液,尽量不用紫药水等。
4、眼、耳、鼻、口等粘膜部位不宜用高浓度药及酒精清洗,可用植物油、硼酸液清洗,并防粘连。
、5.多处糜烂者用抗生素湿贴,有浓性分泌物时须揭除纱布,清除分泌物,重新湿贴。
6、大疱皮损,可用无菌操作法剪破大疱或将液体抽出,以减轻疼痛。
小疱可不必处理。
7、毛发部位皮损可剪短毛发后清创、换药。
8、溃疡处用双氧水将脓液清净,将糜烂组织剪除,再用药物。
04脓包疮重点:脓疱疮的临床表现脓疱疮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点。
临床表现:分四型。
1寻常性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皮损特点:初为点状红斑或丘疹——脓疱周围有红晕,壁薄、易破——糜烂——灰黄色厚痂——自愈。
自觉症状:自觉瘙痒或微痛。
转归:常因搔抓而自体接种感染。
病程数W-M。
重者可发热、伴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败血症或肾炎。
2 大疱性脓疱疮:多由金葡菌所致。
皮损初为小水疱或脓疱——大疱,壁由紧张——松弛,疱液由清澈——混浊,脓液沉于疱底呈半月形坠积状,周围无明显红晕——壁薄易破——烫伤样糜烂面——数日结痂痊愈。
3.新生儿脓疱疮:起病急,多见4-10天的新生儿。
皮损初为大疱,液清——速变浊,绕有红晕,壁薄易破——红色糜烂面,尼氏征(+)——结黄色薄痂,发展速,波及全身。
可伴毒血症、肾炎、肺炎——死亡。
4 深部脓疱疮:又称臁疮,好发人群:营养不良的儿童、老人。
部位:多见于小腿、臀部。
皮损:初为炎性红斑上出现水疱、脓疱,周围有红晕——渐深达真皮,中心坏死——结黑色砺壳状痂——脱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
05.真菌性皮肤病本节重点:体癣、股癣、足癣的临床表现体癣临床表现:好发人群:青壮年男性多见。
皮损特点:为丘疹或小水疱,自中心向外扩展,边缘堤状隆起,呈环形或多环形,中央炎症减轻,伴脱屑或暂时性色素沉着,周边有活动性的丘疹、小水疱。
股癣皮损炎症显著,边界清楚。
自觉症状:瘙痒。
易发季节: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减轻。
足癣临床表现:分三型:1水疱型:趾间、足底、足侧缘散在分布或成群发生的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深在性水疱,壁厚,疱液清,不易破裂,可融合成多房性水疱,剧痒,数日后疱液干涸,成点状或环形脱屑。
2浸渍糜烂型:又称间擦型。
常见于3-4、4-5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松离,剥脱后露出鲜红糜烂面或蜂窝状基底,渗液多,有异臭,瘙痒难忍。
易继发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丹毒。
3 鳞屑角化型:常见足跟、足侧缘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裂,如树皮,冬季可皲裂,疼痛,夏季间发水疱,伴痒感。
转归:夏重冬轻,迁延反复。
黄癣、白癣、黑点癣鉴别诊断07荨麻疹1.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的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
(中医称瘾疹、风疹块)发病抗制:分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种。
1 变态反应:多数为I 型,少数为II 型。
2 非变态反应性:(1)药物:阿托品、吗啡、罂粟碱、可待因。
(2)毒素:蛇毒、细菌毒素产生外毒素、海蛰、昆虫毒素。
(3)贝类:虾、蘑菇、草莓。
(入体后激活补体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缓激肽)。
临床表现据病程分:急、慢性两种。
15%~25%的人一生至少发生一次。
急性荨麻疹部位:全身皮肤、粘膜均可发生。
皮损特点:起病急,先感瘙痒——孤立或散在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红色、皮色、白色的风团——渐扩大,融合成片,可呈橘皮样——数m-h消失,不留痕迹——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自觉症状:剧痒,灼热,偶伴刺痛。
全身症状:重者可心慌、烦躁、血压降低、腹泻、胸闷、呼吸困难、高热、寒战、脉速、败血症等。
转归:数天—周痊愈。
09药疹定义:指药物经各种途经进入人体后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性反应。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1)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无关,与药量无一定相关性。
(3)有一定潜伏期,初次用药需要4—20日(多为7—8日)后才发疹,已致敏者再次用药后24小时内发病。
(4)一药多疹,多药同疹。
(5)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
(6)糖皮原激素治疗常有效。
1.药疹的临床表现?1 固定性药疹:常由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或巴比妥类引起。
好发部位:皮肤粘膜交界处,口唇、口周、龟头。
皮损特点:常为单个直径约1—4 cm 大小的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暗红色斑疹,边界清,绕以红晕,重者可有水疱、大疱。
自觉症状:轻度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转归:停药1W左右渐消退,遗留灰黑色沉,不易退。
再用药,则在原皮损处重发。
2.荨麻疹型药疹:由血清制品,痢特灵、青霉素引起。
皮损特点: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持续时间长,伴血清病样症状。
可转为慢性荨麻疹。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多由青霉素、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及磺胺引起。
麻疹样皮疹为散在或密集的针头至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躯干为多,可伴小出血点。
2.三大重型药疹包括哪些?1.多形红斑型药疹:多由磺胺、解热镇痛、催眠药引起。
轻型:与多形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边界清,中心呈紫红色,虹膜现象阳性,常有水疱,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伴有瘙痒,常累及口、生殖器粘膜,伴痛感。
重型:泛发全身,在红斑、丘疹、水庖基础上出现大疱、糜烂、渗出,腔口部位受累,痛剧烈,可伴高热,WBC升高,肝肾损害及继发感染,病情凶险可至死。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多由磺胺、解热镇痛、抗生素引起,起病急骤,皮损为弥慢性紫红或暗红色斑片,迅速波及全身,在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渐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呈暗灰色覆于糜烂面上,伴大量渗出,似浅II度烫伤,触痛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重,粘膜可累及,重者常因并发症死亡。
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多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癜痫药引起。
多为长期用药发生,潜伏期约20日左右,皮损初为麻疹或猩红热样,渐加重,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手、足为重,2~3周后,红肿渐消,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口粘膜可糜烂,眼结膜充血,全身浅表淋巴常肿大,病程较长,重者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