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与应用一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在当今社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中,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努力使产品或服务在一个拥挤的市场中立足并发展,获得竞争优势。
创立品牌、市场定位和价格优势都曾是公司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
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差别化的战略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想的创新在实际中有效的应用,供应链管理取而代之成为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供应链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及物流费用水平,使物、货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下降,并且通过供应链中各项资源(人力、市场、仓储、生产设备等)运作效率的提升,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简而言之,建立优质的供应链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源泉。
供应链是指产品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等组成的网络。
制造商是供应链的源头,是商品流通的提供者;供应链中的批发商可以是制造业批发、商业批发,还可以是物流业的批发;商品通常要分几级才能到达零售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级、二级、三级代理的概念。
现代ERP理论对供应链的理解有了极其深刻的发展。
实质上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供”与“需”两方面的含义,国外也称之为供需链。
在大部分产品都是供大于求的今天,供应链研究的对象,已经从简单的解决市场“缺什么东西”,转化为更具竞争性的“产品如何适应顾客需求”。
在供应链上除了人们已经较为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
从形式上看,客户购买的是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是在购买其所能提供的效益的价值。
各种物料在供需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过程,并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
因此供需链还有增值链的含义。
此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不会自己流动,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即工作流。
现代的供应链的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包括代码、条码、EDI应用标识等等。
这些技术及国际上制定的相关标准,就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成本、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信息自动化处理。
供应链的载体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目的是使企业内部管理明晰化,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目的是建立一些应用功能;二是有严格的计算机管理的物流配送中心,制定适应供应链的配送原则和管理原则。
下面我们围绕供应链的管理仅就配送中心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国外状况简介九十年代以来,国外的供应链已经相当成熟,配送中心也具有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模式。
配送中心的上游是工厂或高一级的(如全国性)配送中心,下游是零售点或最终消费者;处理对象多为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商品。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储点,而是集物流与信息流为一体的为企业实现价值增量的一种管理手段。
其主要类型如下:➢制造业配送中心(MDC)是由制造商为自己的产品建立的销售网络中心,物流路径为制造商—MDC—专卖店。
各级之间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反馈就是该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
典型的例子是P&G公司开发的连续补货系统CRP,解决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使公司在全球性竞争中具有优势。
➢批发业制造中心(WDC)是批发商作为制造商和零售店之间的桥梁发展起来的,物流路径为制造商—MDC—WDC—零售店。
典型的例子是五金制造业的工具类产品,销售对象为生产工厂,批发商对于批次数量较小,工具品种较多的需求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在制造商与其销售代理的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纯商业批发的运作已经越来越难。
➢零售业配送中心(RDC)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
通常是商业企业自己组建的内部流通组织,承担从上述批发配送中心到零售点之间的内部流通组织,服务对象更侧重于自己的连锁店。
物流路径为制造商—MDC—RDC—零售店或制造商—MDC—WDC—RDC —零售店。
在香港和一些发达国家,通常意义上的配送中心已经是仅对一家公司(多为大型跨国公司)而言的配送。
在这种类型中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著名的7-11便利连锁集团所拥有的日本零售业最先进的物流系统。
显而易见,代理渠道越多,存货补充系统就运作得越慢,对顾客需求的反应也就越迟钝。
简化流通过程,同时又保证供应的高质量和低成本,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三供应链的实际管理策略及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对顾客未来需求的预测来拉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这样三种供应链管理的策略:1快速响应(QR)。
●基本出发点:减小预测偏差,缩短产品在供应链上的时间。
●具体做法:贸易伙伴通过共享POS信息,预测未来需求而作出快速反应。
以EDI技术来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在补货过程中实施ECR,减少补货周期。
●应用行业:纺织和服装行业(美国)2有效客户反应(ECR)●基本出发点:降低供应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具体做法:计算机辅助定货;连续补库程序;交接运输;产品、价格和促销数据库●应用行业:食品杂货业(美国及欧洲)3及时管理策略(JIT)●基本出发点:顾客对需求的苛刻要求,频繁小批量供货,分销渠道的复杂性●具体做法:见实例●应用行业:零售业(日本)➢实例分析—日本7—11该公司是从事商品零售业的连锁便利店集团,是应用JIT供应链管理策略比较成功的一家日本公司,其做法对于很好理解供应链对于一个行业、一家公司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于采取怎样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有很好的帮助。
公司经营环境及行业特点:提供商品品种广泛,没有存储场所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为了提供商品的销量售卖场地原则上应尽可能的大,所有商品必须能够得到及时补充。
有频繁小批量进货的需要。
客户的需求必须及时满足,否则就会使便利店的形象受损,失去忠诚顾客。
公司采用供应链的策略:最初,公司的供应链是使零售商通过几条物流路线分别从每个制造商那里得到商品,见图(a);之后在整合及重组分销渠道上进行改革,使一个批发商能经营来自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并与所有门店连接,见图(b);直到现在,公司重组了批发商与零售商,通过先进的物流系统,最终形成了一个共同配送中心,使各种商品库存适当,保管良好,有效率的配送到所有的连锁门店,见图(c)。
(a)起初的分销渠道:每个制造商都有几条物流路线(b)集中配送(c)共同配送的物流路线公司所获得的成功:通过公司实行的JIT供应链管理策略,公司改变了在旧的分销渠中批发商单独送货,效率低且时间不确定的状况,保证有效率的按照订单供货,这在日本地价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外部情况下,对于削减库存,提高服务质量,减低保管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设想发展现状在计划经济时代,制造、批发、零售三条企业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分别由经委、商业局管理审批,没有有机的组合,企业谈不上有供应链管理的必要。
全国的流通百货供销网络基本上是摊派式的,总体来说供不应求。
沿海的工业产品通过面向全国的采购站输送到全国各地,能达到商品流通的目的。
但改革开放以后,各地流通百货制造业大大发展,产品都要求向全国销售,原来的采购供应站无力承受这种趋势的冲击,自然崩溃了。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流通百货商品涌进了国内市场,以其良好的管理水平、先进的经营思想促使国内制造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刺激了零售商业和流通百货业的繁荣,迎来了买方市场。
但我国销售渠道现在存在的问题是(a)无论制造商扩大销售网点,还是零售商扩大自己的商品单品数,都无法回避成本的大幅上升;(b)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其产品只能通过零售店代销;(c)而目前参与流通的大部分新老批发企业,由于渠道的不规范,都难以做到大规模经营。
这三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求不同于原有的简单的代理渠道的其它中间环节的出现。
我们可以想象,一家大型的超市向成千上万个制造商来订货显然不如向几个大型配送中心订货更有效率并能实现更低的成本。
这正是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得以施展手脚的地方。
设想: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现成的经验,可以对我国供应链的形式做出如下设想:一.作为一个或多个制造商的销售代理商,可以用技术服务或全面汇集行业里的品牌商品来增值,并通过对下游销售商的优化重整来获得竞争优势。
如家电、电工系列产品,制造商需要有规模效益才能有助于竞争,而零售商实力较弱,只能进行规模较小的分散经营。
因此以制造商为主干,由实力雄厚的生产厂家出面出资建立销售渠道是合理的方式。
当规模逐渐扩大后可发展为专业的配送中心。
二.以商业龙头单位为中心,组织联销网络。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无力像宝洁、麦当劳那样独自承担供产销一体化,因此有可能考虑以某个大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商品的供应网络,即多家制造商把产品汇集到商业龙头单位,由这一家单位组织对其它单位和零售店的供应。
这样对这一家本来就实力雄厚的商业企业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很有帮助,很容易造成在销售渠道上的垄断,但这也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可以在特定的行业加以提倡。
目前在我国具有销售渠道绝对优势的大公司几乎没有,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一些拥有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先行者,才能带动众多的小企业向前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得住脚。
三.大型连锁企业独自组建配送中心RDC,通过整合上游的制造商来优化供应链。
我国目前还不具有像Wal-Mart那样大型的零售商,一些超市和零售店只是刚刚起步。
但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这些零售店的喜爱将加快大型销售商的发展。
市场的成熟终将使得大型零售商寻求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供应链,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对客户需求的反应。
除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外,也可有兼向社会企业和个人批发的功能。
四.在信息技术更为Array完善的未来,我国物流业有希望通过网络资源来取得信息交流的主动权,在网上广告、网上信息获取、网上售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日益成长,信息正逐步取代传统库存的地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通信系统、用户反馈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的熟练应用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来源。
我国目前对供应链的管理问题似乎还没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毕竟市场竞争从无序到有序再到寻求先进的管理方法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在很多大型企业还在忙着股市圈钱,小型企业忙着偷税逃税的时候,管理这对真正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似乎还无暇顾及。
国外的经验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来自组织内部和贸易伙伴间的协调,既与企业文化有关,由于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有关。
在观念上,对于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还存在着不肯接受的想法;在职能上,传统的垂直型组织结构对跨越职能界限的供应链变革构成了主要障碍;在信息技术上,我国市场是一个信息时效性很差的市场,信息产业与信息量之比只有2:3,而发达国家已有1:11;在技术上,有关物流业的站点很少,一些相关的MRP、DRP和LRP 技术在我国几乎没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