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热点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热点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热点一总体发展评析1.1供应链研究概况本文选择了SSCI数据库上的900多篇有关供应链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和综述的基础。

根据被引用率和随机抽样策略,从这些文献中选出152篇文章。

根据被引用率选择,照顾了各个时期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文章,基本反应了当时供应链的研究概况。

对于最近的研究文献,因为还处于被引用的初期阶段,根据被引用率不能很好判断文章的重要性,就采取了随机抽样的策略进行选择。

根据对152篇文章的阅读和比较(多数是阅读了摘要和文章框架),针对文献的不同研究视角,做出以下分类:1、电子供应链。

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关系。

2、供应链中的机制设计。

主要是用激励理论研究供应链中最佳合约设计问题。

3、供应链建模和优化。

使用数学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模型化和最优化设计。

4、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

研究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情况和机理。

5、供应链中的协调与合作问题。

6、其他。

包括供应链中的成本研究、绩效评估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绿色供应链、反向供应链、供应链中的信任问题等。

这是一个粗浅的分类,不一定非常科学,但可以基本反映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历史。

图1-1显示了从1995年到2005年期间供应链研究的整体情况。

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的局势——电子供应链、供应链中的机制(最优合约)设计以及供应链建模和最优化方法。

其他对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协调和合作的研究业占有重要地位。

图1-1:1995年~2005年供应链研究概况1.2 理论研究的的动态发展从绝对数量来说,无疑在供应链的各个研究领域,文献都在迅速增加。

因此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我们把目光放在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对重要性上。

图1-2~图1-7描述了供应链理论研究的动态发展。

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对电子供应链的研究当中,2003年的研究文献突然增多。

这可能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大潮有关。

互联网的大起大落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同时使学者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应该实实在在的应用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实践。

因此对电子供应链的更多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图1-2:供应链各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图图1-5:供应链建模和优化理论的动态发展图1-6:供应链协调与合作理论的动态发展图1-7: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理论的动态发展二、热点问题研究综述2.1 电子供应链的研究进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应该说,供应链热潮的兴起,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功不可没。

技术改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商业模式,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应链,为供应链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根据我们对SSCI上录用供应链类文献的统计,2003年发表的电子供应链文献突然增多,2004年又恢复正常。

总而言之,电子供应链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1.1 互联网和供应链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开始从对新技术的漫无目的的应用转向了有着具体期望和目标的有计划的应用。

Lancioni、Smith和Schau(2003)探讨了互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式和具体的应用。

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流动,从而促进了供应链中商业流程的整合。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促进了市场机制的运用(如拍卖),促进了价格竞争。

Garcia-Dastugue和Lambert.(2003)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如何发挥作用的分析框架。

Lancioni、Schau和(2003)则介绍了互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而Rahman(2004)则使用了印度的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了互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2.1.2 信息技术和供应链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供应链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供应链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Subramani,2004)。

Premkumar(2000)从信息处理的视角,研究了组织间信息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重点论述了组织间信息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利益、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以及信息系统实施的指导原则。

然而,信息技术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应用情况差别很大。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了呢? Patterson、Grimm和Corsi(2003)指出,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供应链整合战略(与组织战略)、财务业绩、伙伴压力、环境的不确定性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软件的体系架构、具体开发策略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如Chandra、Kumar(2001)做了供应链整合的企业级架构框架分析,Akkermans研究了ERP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Doran(2003)则对模块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Holland(1995)通过案例研究研究了组织间信息系统对供应链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影响。

Pant、Sethi和Bhandari(2003)电子供应链系统的选择和实施战略。

分析框架。

Helo和Szekely(2005)分析了一个能够辅助解决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物流信息系统。

电子数据交换对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信息共享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调查显示,企业视EDI为改善效率而不是促进供应链整合的工具。

企业更愿意易迎合客户而不是供应商(Hill、Scudder,2002)。

Zeng和Pathak(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B2B e-hubs实现信息整合,他针对采购和运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供应链的协调和整合。

在供应链的整个中,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如何发挥作用呢?Frohlich(2003)发现,供应链中的电子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探讨了电子整合的障碍,指出企业内部的障碍要远远大于企业之间的障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市场也开始发展起来。

Skjott-Larsen、和Grieger(2003)研究了互联网驱动的电子市场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他们指出,不同的买卖关系需要不同类型的电子市场,同时给出了关系-电子市场类型对应表,帮助人们正确选择电子市场战略。

2.1.3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去的一些障碍因素,如高昂的交易成本、量少而质劣的信息、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和壁垒等逐渐消除。

Johnson和Whang(2003)从电子交易、电子采购和电子协作三个角度出发,针对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着供应链的全球应用,Murillo(2001)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在制度和电子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他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演变历史,并且分析了影响因素(如互补资产和制度)。

人们意识到电子商务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就开始关注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战略。

Cagliano、Caniat和Spina找出4类电子商务战略,并分析了这四类战略与相关影响因素及供应链整合机制的关系。

他们在调查发现,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公司与客户、供应商的整合程度密切相关。

组织间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使用会涉及到供应链中强大的参与公司的战略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

Webster(1995)利用技术的社会学观点(即技术还是经济和政治问题)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电子交易网络更多的受到竞争环境的影响,而不是流行管理理念的影响。

2.2 供应链中的机制设计问题研究一个市场里可能有多个供应链利益共同体,每个供应链包含着多个经济主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追求,他们的追求目标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事实上,局部最优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全局最优(Whang,1995)。

囚徒困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供应链整合的目的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考虑,最大化全局利益,摆脱传统上各自为战,然而大家的利益都受损害的局面。

从产业的角度,各个供应链实体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竞争。

这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他们,也可以策略性的做出自己的选择。

从具体的一个供应链整体来看,有两种情况需要我们考虑,一种是,在供应链中,各个经济实体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是具有共同的目标,接受统一指挥。

另一种情况是,供应链中的经济实体进行分散化决策,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后一种情况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后一种情况因为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存在着我们所说的“局部最优,全局不最优,从而导致局部也很差”问题。

可以通过合作、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来改善传统做法。

我们面临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让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做出最优决策?而决策的依据是信息,决策的准则仍然是个体利益最大化。

充分的信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增加决策的质量,改善决策者的利益。

而如果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使个体利益和供应链整体利益,一致起来,那么局部最优就是全局最优,局部最优选择就是全局最优选择。

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这么一个全局操纵者,但是供应链中的某些成员却有权力设计“游戏规则”,使其他成员根据“游戏规则”选择自己的行动,实现游戏规则设计者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只有成员的利益有了改善,他们才会接受“游戏规则”。

这个就是机制设计问题。

所以说,改善信息质量,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设计合理的制度,对于供应链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2.2.1 供应链中说真话机制设计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得充分而真实的信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如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

这在电子供应链部分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我们现在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约等)来使拥有信息的成员真实的把信息传达给需要信息进行决策的一方。

现实生活中,多数产品需求是波动的,上游厂商和下游厂商需要根据需求信息决定生产多少产品,并保持适当的库存,以降低风险和成本。

共享需求信息会给双方带来收益。

(Raghunathan ,2001)然而,下游厂商为了保证在市场处于乐观情况下保证自己的零部件有充足的供应,容易夸大需求,因为他们并不承担多余零部件的风险和成本。

而上游厂商了解下游厂商的策略,就不会完全按照下游厂商预测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从而导致需要的中间产品不能和市场需求很好的吻合,上下游厂商都会因此而受损。

Cachon GP和Lariviere MA(2001)考虑了下游厂商作为决策者时的随机需求情景。

除了考虑完全信息情景下的制度设计之外,他们重点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制度设计,上游厂商根据下游厂商设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判断下游厂商所面临的真实需求(分离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

然而,同样是Cachon GP和Lariviere MA(1999),在一篇供应商选择生产能力和进行商品供应分配(多零售商)的文章中认为,说真话不一定就能够实现社会最优,甚至利益各方的收益反而会因而减少。

博弈论中的拍卖理论也被引入到供应链制度设计中,以优化整个供应链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