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沈梦婷班级:12级新闻0班学号:20121045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经常充当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
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往往能够影响国家政策。
在国际关系中,则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
世界各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向外部传递信息,展现自己的外交活动。
既以此来塑造国家形象,又以求赢得战略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国际关系;议程设置;舆论导向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大众传媒可以分为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两大类。
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大众传媒影响国际关系的方式
(一)通过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个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传媒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
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问题确定重要性次序,给问题分配注意力。
议程设置功能通过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发挥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物的重要性显
现出来,引起公众普遍关注,从而也影响政府、外交决策目标和重点的设立,有时甚至直接促成了政府的重大决策。
如1998年11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国准备14日对伊拉克进行轰炸。
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9点。
8点刚过,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电话:CNN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积极的”反应。
8点15分,伯格赶到白宫,克林顿一边收看CNN的报道,同时与他的安全顾问们正在通话讨论。
8点45分,克林顿下令五角大楼推迟这项计划。
后来,这项轰炸计划被取消了。
这个例子表明,大众传媒可以影响通过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影响一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二)舆论导向作用
除了议程设置之外,大众传媒还有极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上这种独特的功能更能凸显出。
我们普通公众对国际问题的了解相对较少,外交政策对我们来说过于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不仅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哪些事件更为重要,而且还能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强调或隐瞒或暴露某些事实,支持或批评政府的外交政策与行动。
从而影响公众对国际事物或外交政策的看法。
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导向,给外交政策带来推动或抑制的影响。
如1993年底,美国的电视上充满了索马里内战造成的杀戮不止、饿殍遍野的画面。
克林顿紧急下令美国军队参与一项在那里的维和行动。
然而,没有多长时间,电视上几个美国兵的尸体被愤怒的索马里人拖过大街的镜头立即令全美哗然。
公众要求撤军一浪高过一浪。
美国政府匆匆终止了这次不成功的维和行动。
美国的政治分析评论家说,是“CNN”把美国拖进了索马里,也是“CNN”把美国拉了出来。
舆论导向对一国的对外政策有重要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塑造国家形象
塑造国家形象,是新闻传媒对外报道中最重要的和长期目标。
国家形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客观或非客观地“塑造”出来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的目标聚焦中国,这是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2007年1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中国大众传播媒体要立足于服务执政党和政府,围绕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我国的新闻联播节目,也致力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正面的报道远远多于负面报道。
(二)大众传媒促进国际冲突缓和
大众传媒在消解国际冲突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
传媒通过信息的传递,能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国际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各国政府都会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本国的策略、政策。
影响本国大众、对象国的政府和民众,从而赢得民心,形成有利于本国的公众舆论。
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还展示了大众传媒作为危机解决中的非官方管道的不可或缺作用。
古巴导弹危机前后历时两周,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解决,除了对核战争共同的恐惧心理使得美苏双方基本上都保持克制和忍耐的态度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美苏之间建立了迅速、有效和秘密的大众传媒沟通渠道。
1962年10月26日,苏联驻华盛顿克格勃官员福明与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斯卡利秘密接触,首次提出苏联将从古巴撤出导弹,条件是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会谈打破了美苏两国之间的僵局,首次提出了谈判的方案,为此次危机的最后解决打下了基础。
(三)大众传媒能加剧国际冲突
大众传媒具有一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色彩,容易导致国际冲突的发生。
任何国家的大众传媒都是为一定国家利益服务的,受本国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例如,在阿以冲突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相互展开的传媒攻势,成为中东地区战略互信难以真正达成的原因之一。
巴以民众对巴勒斯坦地区的要求已经上升为宗教追求,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右翼犹太复国主义的宗教价值取向,使得阿以冲突的政治解决困难重重。
尤其是,阿以各自“具有针对性”的传媒宣传,成为国内滋生极端民族主义的温床。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因为签订承认以色列的戴维营协议而遭自己士兵的枪杀;同样,因提出“土地换和平”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重蹈萨达特覆辙,最终为和平运动而献出生命。
国际范围内传媒力量的不对称发展,明显不利于国际冲突的彻底解决。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
几乎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垄断,因此,大众传媒尤其是在关注发展中国家事务或国际事务时,总是难免要戴上工业化国家自己准备好的有色眼镜。
大多数情况下,报道或是不全面的,或是不真实的。
这种现象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极大不满,容易导致冲突发生。
(四)媒体自身成为国际事务的主角
大众传媒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进入国际关系漩涡的核心。
最著名的就是丹麦漫画事件。
2005年9月30日在丹麦销量最大的日报《日德兰邮报》上刊出了一组漫画,该组漫画由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12幅漫画,由此引起伊斯兰世界的强烈不满,该组漫画也被称为丹麦漫画。
在伊斯兰世界,刊登先知图像已是亵渎先知,因此丹麦报业此负面描绘穆罕默德的12幅漫画,导致穆斯林民众的抗议,也带来部分极端分子的恐怖威胁。
丹麦政府尽管谴责这样的污损行为同但也指出丹麦民族的幽默特质,并强调捍卫民主与言论自由。
随后,丹麦、德国、瑞典、挪威、比利时、冰岛及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及美国的报纸也陆续刊登这些漫画,立场同样是捍卫言论自由。
伊斯兰世界的抵牾情绪与动作亦逐步升温,该事件成为国际瞩目的新闻及政治事件。
后来经过各方努力,丹麦漫画事件渐趋平息。
在国际关系中,传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大众传媒积极投入到报道事件本身,也对国际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各国应正确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让传媒推进国际关系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