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理清文章结构,体会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
2.感受母亲伟大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史铁生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段话。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
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令人敬佩的作家及他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
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
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
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逝世前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思考: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怀念?
(二)读准字音。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瘫痪
..(qiáo )(cuì)仿膳.(shàn)..(tān)(huàn)侍.弄(shì)整宿.(xiǔ)憔悴
豌.豆(wān)诀.别(jué)烂漫.(màn)翻来覆.去( fù) 絮.絮叨.叨( xù) (dāo) 沉寂:十分寂静。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分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
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
(三)作者怀念母亲,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四)听配乐朗读。
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学生讨论明确: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嘱托。
四、合作探究
(一)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段是怎样写“我”的?请找出表现“我”内心情感的句子或词语。
暴怒无常,抓住砸”、“摔”等动词,及语言。
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第一段是怎样写母亲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特别让你感动,请说出理由。
结合文章语句分析。
如:(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动作描写。
“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也是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听着我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理解、忍耐和宽容。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又悄悄的出去了。
”
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母亲时时关注着、呵护着儿子,突出了母亲那无私而深厚的爱。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
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幻灯: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
偷偷的听我的动静——担心、牵挂
悄悄地近来,眼边红红的——关注、呵护
扑过来、抓住手——坚定、执着
好好儿活——坚韧
(二)朗读第二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三)指名读3-6自然段
1.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2.课文最后一段问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文详写在“秋风中正可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
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五、拓展延伸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缺少必要的回报呢?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学生交流感悟。
示例:母亲,儿子来看您了。
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会勇敢面对生活的磨难,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师小结:正是母爱,让儿子变得坚强;正是母爱,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精彩。
母爱伟大而无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为我们含辛茹苦的母亲。
六、课堂总结
主题归纳:
课文记叙了一位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母亲无尽的爱。
七、课堂练习
课后四、五题
八、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临终嘱托。
【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字里行间洋溢一股线爱的光辉,教学的重点在于从文章的细节描写来感情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领会朴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
同时,重视学生语言的训练和情感培养,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
在教育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同时永饱对生命的热爱。
秋
天的怀念
史铁生 至真至纯伟大的母爱。
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