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
22. 陋室铭
刘禹锡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与柳
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
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
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
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
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
我有美好的品德(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t1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的痕迹蔓延上台阶,出现碧绿,野草的颜色
映入帷帘显得青葱。
谈笑有鸿儒,往来
(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
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无知的人。
可以弹弹朴素的古琴,看看泥金写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闹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文件来劳累(我的)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屋,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1. “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2. 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扬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想象陋室周围的环境。
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
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4. 结合文章想象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
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交往的人更有博学的学问。
人物:作者、王叔远、柳宗元
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
5.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的作用是什么?
用了比兴的手法。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
6. 文章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
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7.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不矛盾。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本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显著的特点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
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结构成一曲韵味十足的乐曲,读来如行云流水,确实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