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家故事

书法家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柳公权故事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书衣被夺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

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

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

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

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

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

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

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

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

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

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

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

”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

”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

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

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

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

”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

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

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

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

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

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

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

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

”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萧峰学写“凤凰尾”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

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

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

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

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智永的“退笔冢(zhǒng)”与“铁门槛”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他住在绍兴永欣寺时,年复一年地练习书法,锲而不舍,仅写秃的毛笔头就有好几瓮。

后来,他把这些笔头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并亲自为它写了铭文。

智永的字写得很好,人们争相前来求他的墨宝。

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结果把他家的门槛都踏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褚遂良访师三问褚遂良是唐代大臣,被皇上册封为河南的郡公,后来人们就称他为褚河南。

褚遂良是当时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一次,他去拜访虞世南。

谈话间,他问虞公:“我的书法比起智永禅师的书法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智永禅师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够这样吗?”褚遂良又问:“那比起欧阳询的字,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欧阳询不论何等纸笔,都能够写得很好,你能够这样吗?”褚遂良显得有些失望,对虞公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在书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励他说:“你如果刻苦练字,那么一定能写出让自己称心满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吗?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听了又露出欣喜的样子,高兴地同虞世南告别,回家去了。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