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课教案《古诗二首》(一)

微课教案《古诗二首》(一)

第五单元
《古诗二首》
——质疑解疑吟诵品读
一、微课目标:质疑解疑,让学生理解诗意;吟诵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文字之美、自然之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见过大浪淘沙、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吗?你到过西湖见过波光荡漾、细雨迷濛的优美景色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二首》,去感受一下这不同场面下水的不同姿态美吧。

(点击呈现)幻灯片1:古诗二首——质疑解疑吟诵品读
(二)微课过程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两首诗。

理解诗意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下面,我们先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解决。

1、质疑解疑
(1)“东海变桑田”是怎么回事?(点击呈现)幻灯片2:
东海变桑田,后演变为沧海桑田这一成语。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又简称“沧桑”。

(2)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理解?(点击呈现)幻灯片3:
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看到的景象)。

现在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吧。

(3)“潋滟”和“空濛”的准确理解。

(点击呈现)幻灯片4: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濛”:雾气迷茫,景物若隐若现,诗中指细雨迷蒙的样子。

两个词语,一写湖水,一写雨水,各具姿态。

(4)西子是谁?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把西湖比西子,是说西湖的美
2、吟诵品读
解释了预习疑问后,我们再来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朗读第一首诗:
浪淘沙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1)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
品读:白居易的诗意很浅显。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点击呈现)幻灯片5:
感悟: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

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

我们再来朗读第二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
..(liàn yàn)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zhuāng)浓抹总相宜。

(2)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景色迷人
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啊!
(点击呈现)幻灯片6-7:西湖美丽图
(点击呈现)幻灯片8:
感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她都是迷人的。

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景色迷人。

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三)微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不同风格的诗。

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实行“三步走”的策略:一是课前充分预习;二是质疑解疑,理解诗意;三是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这三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同学们以后学习古诗,可以参照此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