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夏天单元导语夏天是火热的,热辣辣的太阳当空直照;夏天又是清凉的,晨风送来些许凉意。
夏天是热闹的,蝉鸣声声,似乎不会停歇;夏天又是宁静的,午后,人们躺下休息,享受片刻安闲。
夏天还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荷花池边,看小娃采白莲,蜻蜓立荷尖;轻轻扒开荷叶丛,看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儿快乐游戏;跟着小白兔,发现夏天下雨前的种种征兆...............................本单元由两首古诗和两篇文章组成,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朗诵和积累。
两首古诗要读出节奏感;《荷叶圆圆》在读出情趣的基础上借助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进行背诵;《要下雨了》要重点关注对话,分角色朗读,读好问和答的语气。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此外,《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练习仿说;进一步体会《要下雨了》一文中“呢、吧、呀”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
教材分析12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3.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夏天的特点,感受小孩儿顽皮、纯真的情态。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夏季荷塘美景图)引导学生观赏图中风光,师生互说。
师:看,这是哪儿?这里的景色美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美景吗?生:荷花池中长满了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露出了笑脸。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板书:古诗二首)(1)学习生字“首”:读“ sh du”,翘舌音,在文中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二首”指的哪两首古诗?画出来,读一读。
(《池上》《小池》。
)3.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
(板书:池上)齐读诗题。
4.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朗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的识记、书写。
(1)正音。
“采”“踪”都是平舌音,“踪、萍”是后鼻音,“迹”的声调是四声。
(2)记形。
①(课件出示“采”的字理图)“采”是会意字。
它就像是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因此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②加一加:“踪、迹、浮、萍”这4个字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并理解。
③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识记。
“踪、迹、浮、萍”这4个字可以组成诗中的词语“踪迹、浮萍”。
“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3)写字。
①教师示范书写,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独体字。
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下方“自”的撇短,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段。
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爪字头。
“木”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②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3.多形式巩固会认的字、会写的字。
4.(课件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自主吟诵古诗。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中有些什么?(荷叶、荷花、莲蓬、小娃、小船、竹竿、浮萍、蜻蜓等。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生:荷塘长满了荷叶。
荷叶绿绿的,圆圆的,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
一朵朵粉红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了出来。
有的荷花已经谢了,露出一个个碧绿的莲蓬。
(3)指导看图,教师补充关于莲蓬的知识。
莲蓬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
莲子的营养十分丰富,是夏天解暑的好食材。
(4)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娃,看到满池的荷叶、荷花,闻着风中传来的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5)图中的小娃在干什么呢?(撑着小艇采莲蓬。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齐读诗句,想一想:诗中哪个字让你想到了小娃采白莲时的情态?(偷。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偷”字说明小娃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一个“偷”字,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让人感受到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
(3)思考:诗中的“偷”与一般的“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不一样。
一般的“偷” 是可耻行为,令人反感;小娃的“偷”是光明正大的,他毫不掩饰、天真调皮的举动更显示出了他的可爱。
)(4)教师引导,融情朗读。
师:看着满池的荷叶,闻着莲花、莲蓬的清香一一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师:看,荷叶中间冒出一个个莲蓬,多诱人啊!一一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师:小娃最爱吃莲蓬了,一个莲蓬里面有好多莲子呢!一一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5)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往回走。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过渡:小娃偷采白莲会不会被人发现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句诗。
(齐读)(1)诗画对应,理解“踪迹”“浮萍”。
① (课件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脚印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② 小娃留下的“踪迹”是什么呢?(小船一路划开的浮萍。
)③ (课件出示浮萍图)认识“浮萍”:(师引说)看,这就是浮萍,它是浮在水面上的一 种植物。
当小船驶进,浮萍就分散开来。
(做手势)④ 小娃知道自己留下了 “踪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不知道,“不解藏踪迹”。
) “不解”是什么意思?(“不解”是“不懂得,不知道”的意思。
)小结: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开的浮萍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行为。
多么纯真、质朴的 孩子啊!(2)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他也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 过的痕迹。
)4. 多形式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四、诵读古诗,作业设计1. 通过定位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背诵古诗。
(1) 调皮的字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小娃撑 _______ , _____ 白莲回。
不解藏 _______ , ______ 道开。
(2) 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课件出示) ______ 撑 _______ , ______采_________ 。
______ 藏 _________ , _____ 开2. (课件出示插图)学生看图背古诗,再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3. 拓展延伸:《池上》是一首写儿童趣事的古诗,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 读一读4.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能背诵积累3. 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池上「小娃 偷采[天真无邪 一道开i 顽皮可爱5个字正确读写生字;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古诗《池上》。
2.导入新课。
(1)教师:刚刚我们看图背诵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欣赏了池上的美景。
接下来让我们再去看看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又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小池)(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简介作者。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他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先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再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小组交流。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识记。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帮助识记生字。
教师提示:“柔”是翘舌音,“泉、角”是三拼音节,“尖”是前鼻音。
(2)交流识记方法。
①“泉”是象形字,课件出示图片和“泉”字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泉”的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泉眼里流出的样子,本义为泉水。
②“荷、露”是形声字,可用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识记并理解:卄+何二荷;雨+路=露。
③比一比识记:爱一一受;角一一用。
④用定位联想法帮助记忆生字。
(课件出示)___ 眼无声惜细_____ ,树阴照水 _____ 晴____ 。
小—才 _______ 尖 ____ ,早有蜻蜓立上头3.朗读古诗,把握节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划分节奏(2)多形式朗读古诗:师生、男女生、同桌对读;上下联对接读;出示图片,学生匹配 相应的诗句读等。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观察字形结构,把握书写要点。
两横上短下长,第二横靠近横中线,竖撇从第一横中间位置起笔,竖弯钩 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起笔伸展,略超出第二横。
各部件之间穿插避让,中间低,两边高。
“木”捺改点;“又”字的横撇要写到木字旁的点下方,长点写到“寸”字的点下方。
“爫”较小,“冖”扁而宽;“友”的横靠近横中线,竖撇较长,横撇较短,捺长而舒展。
角上小下大。
“的短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用”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 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2.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合作选出优秀作品,教师投影展示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评价,学生再练写。
四、再读课文,体会诗意1. 整体感知。
(1) (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 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泉眼、细流、树阴、小荷、 蜻蜓。
)2. 理解诗意。
(1)学习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① “泉眼”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② 泉眼里的水是怎样流的?(课件出示泉眼流出泉水图,引导学生理解)A. 同桌讨论。
上下结构。
“小”的竖钩改短竖;度,撑起整个字。
“大”字的横靠近横中线,撇、捺舒展且位于同一高■B.交流汇报。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
(引出“惜细流”)③引导理解“惜”字。
教师引说:谁能给“惜”字组词?(爱惜、珍惜。
)同学们请看看图,读读诗,是谁爱惜谁呀?(“惜”是“爱惜”的意思,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这甘甜的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
)④“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爱晴柔”是什么意思?(“爱”是“喜爱”的意思,“晴柔”指晴天里柔和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