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第一章、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类型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3)飞天纟介:“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二、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
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1)随云髻:“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2)凌虚髻:“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3)朝云近香髻:“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4)回心髻: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于头顶或头前。
三、盘叠式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1)单螺: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
置于头顶上。
(2)双螺: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螺髻清晰秀雅。
(3)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4)盘桓髻:“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
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
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四、结椎式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
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
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
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
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1)高椎髻:“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2)抛家髻:“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
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3)倾髻: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4)堕马髻:堕马髻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亦名“倭堕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坠马髻在唐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
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
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
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
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五、反绾式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
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
绾成元宝,称“元宝髻”。
反绾成高墙,称“高髻” 。
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1)双刀髻: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2)惊鹄髻: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
(3)朝天髻: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
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4)元宝髻: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六、双挂式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1)双丫髻: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
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2)垂挂髻:垂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
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3)双平髻: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
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
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4)丱发: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
使其自然垂下。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第二章、古代女子发饰一、发簪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
簪的本名叫“笄”。
“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
古代妇女发笄的式样很多,质地也各有不同。
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类,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二、发钗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
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
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我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
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
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
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
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
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三、花钿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
从众多的资料来看,唐代妇女使用花钿十分普遍,最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一些的是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蛳壳以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的形状,尤以梅花为最常见。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
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采,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
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
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
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