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髻鬓品
(清)梁安鲍协中义孚著
奉圣髻
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
(马缟《中华古今注》)
三角髻
上元夫人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
(《武帝内传》)
太华髻
七月七日王母至。
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
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
(《武帝丙传》)
新兴髻
赵合德乃飞燕妹,与合德皆绝色。
召入宫,新沐,沉香水为卷发,号新兴髻。
(《飞燕外传》)
四起大髻
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高大髻。
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
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
(《东观记》)
高髻
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
灵蛇髻
甄后既入魏宫。
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
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
后异之。
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
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伊世珍《嫏嬛记》)
翠眉警鹤髻
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
(崔豹《古今注》)
撷子髻
晋时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发环,名曰“撷子髻”。
始自宫中,天下翕然化之也。
(《搜神记》)
两丸髻
王昙首年十四五,便歌。
诸妓向谢公称叹,公欲闻之而无由。
诸妓又向王说谢公意。
谢后出东府土山上,王时作两丸髻,著袴褶骑马往土山下庾家墓林中。
作一曲歌,卒曲便去。
妓白谢公曰:“此是王郎歌。
”(《世说》)
回心髻归真髻
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
(马缟《中华古今注》)
秦罗髻
耻学秦罗髻,羞为楼上妆。
(梁简文帝《倡妇怨乐府》)
叉手髻
室韦国女妇,束发作叉手髻。
(北史《室韦传》)
陆罗髻
场帝宫人为长蛾,司宫吏日供螺子黛五斗,号“陆罗髻”。
(《南部烟花记》)
朝云近香髻
隋大业中,令宫中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
(马缟《中华古今注》)
城里髻
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妆。
(薛道衡诗)
反首髻
元和初,有士人见古屏上妇人,悉于床前踏歌。
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
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其中双鬟者曰:“如何是弓腰?”歌者曰:“乃反首髻。
及地,腰势如规焉。
”(《酉阳杂姐》)
囚髻
僖宗时,内人束发极急。
及在成都,蜀妇人效之,时谓为囚髻。
(唐书《五行志》)
峨髻
唐昌观旧有玉蕊花,车马寻玩者相继。
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绣绿衣,乘马峨髻。
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婉,迥出于众,直造花所。
(《玉蕊辨证》)
秦氏髻
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
(《浣花集》)
宫样髻
侍婢休梳宫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于鹄《送唐节度归山诗》)
古时髻
可知将来对夫婿,镜前学梳古时髻。
(王建诗)
咼堕髻
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咼堕髻如云。
(《长庆集》)
长髻
又有长鬃种,栋锋种,皆额前为长髻,下过脐,行以物举之。
君长则二女在前,共举其髻乃行。
(唐书《南蛮骠传》)
合髻
郑馀庆采唐士庶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事出鄙理。
其婚礼亲迎,有女坐婿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确。
(《五代史杂传》)
黄包髻
娶妇媒人有数等,中等带冠子黄包髻。
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皆两人同行。
(《东京梦华录》)
仙人髻
百官上寿第七盏勾女童队,入场四百余人。
或戴花冠,或仙人髻,鸦霞之服。
或卷曲花脚幞头四契红黄生色销金锦绣之衣,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
(《东京梦华录》)
危髻
近李西美帅城都。
士陈甲者,馆于便斋,夜月色中有危髻古裳妇人数辈,语笑前花圃中,有甚丽者诵诗。
(《闻见后录》)
一尺髻
古妆峨峨一尺髻,木盎银杯邀客舟。
(《陆剑南集》)
三十六髻
宣和中,童贯用兵燕蓟,败而窜。
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
其一当头为髻曰蔡太师家人,其一髻偏坠曰郑太宰家人。
又一人满头为髻如小儿,曰童大王家人也。
问其故,蔡氏者曰:“太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
”郑氏者曰:“太宰奉祠就第,此名懒梳髻。
”至童氏者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
”(《齐东野语》)
千载髻
萨都刺石夫人诗云:“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
”(《天锡集》)
花髻
新主出时,诸军马拥其前,旗帜鼓乐踵其后,宫女三五百。
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照烛。
(《真腊风土纪》)
肉髻
世尊从肉髻中涌出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
(《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