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生物科学专门人才。

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

生物制药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实验技能和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毕业生具备从事生物科学教学或科研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国家生物高科技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6.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学生要熟悉教育法规,并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75.5+10,其中10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简介:(一)理论课程1.基础化学学时:108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无机部分主要讲授化学热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解离平衡)原理;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比色法等的基本原理。

有机部分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三版,汪小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营养与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发育及其调控,植物多样性与分类,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

教材:《植物生物学》,周云龙,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3.动物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繁殖与发育,动物分类,动物生态、行为,动物的进化等。

教材:《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国家级优秀教材。

4.生物化学学时:72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和辅酶、糖代谢、生物氧化、脂代谢、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和调控等。

教材:《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5.遗传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包括遗传基本定律、数据的统计处理、基因定位、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基因作用和环境的影响、基因的本质和精细结构、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细胞遗传、细胞质遗传、数量和群体遗传等。

教材:《遗传学》,刘祖洞,高等教育出版社。

6.微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变异和生态,传染与免疫。

教材:《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7.细胞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细胞表面、细胞基质、信号传导、细胞骨架和细胞运动、染色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等。

教材:《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8.分子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核酸、蛋白质、多糖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DNA重组,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组与基因文库的构建、基因治疗、基因芯片等。

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李毅,高等教育出版社。

9.生态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环境因子、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范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生产力、能量流动、调控原理、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圈、应用生态学等。

教材:《普通生态学》第五版,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发育生物学学时:36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配子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器官发育、动物个体发育的基因调控、再生。

教材:《发育生物学》,张红卫,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1.神经生物学学时:36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神经系统结构、突触传递和信号传导、神经系统的发育、递质在脑内的分布及其功能通路、感觉器官、运动系统、脑的高级功能与行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等。

教材:《神经生物学》,寿天德,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2.人体解剖生理学学时:72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位置、形态和功能。

教材:《人体组织解剖学》,北京师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生理学》,王步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13.生理学学时:54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教材:《人体生理学》,王步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14.免疫学学时:36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等。

教材:《免疫学导论》,于善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

15.植物生理学学时:72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包括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转化与运输、植物激素、植物的生长、生殖、成熟与衰老的规律与调节,植物的逆境生理。

教材:《植物生理学》第五版,潘瑞炽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6.保护生物学学时:36学时,专业选修课。

内容简介:讲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概念、研究原理与方法,以及国际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教材:《保护生物学》,蒋志刚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7.中学生物教学论学时:36学时,专业选修课。

内容简介:主要研究中学生物学科的课程、教材,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包括中学生物教育发展史、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材:《中学生物教学论》,刘恩山,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二)实验课程1.综合化学实验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36学时,有机化学实验18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实验》黄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基础生物学实验一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植物生物学实验和动物生物学实验两部分,各占27学时。

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 高信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黄诗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基础生物学实验二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实验。

教材:《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基础生物学实验三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微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两部分,各占27学时。

教材:《微生物学实验》,沈萍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遗传学实验》(第二版),刘祖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基础生物学实验四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两部分,各占27学时。

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刘鼎新,北医/协和医大联合出版社。

6.基础生物学实验五学时:36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生态学和相关的数据处理实验。

教材:《生态学》,李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技术,了解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镜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和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教材:《现代生物学技术》,张丰德等,南开大学出版社。

8.生物制药大实验学时:54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药物制备、生物工程、药物分析和药理试验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药理学实验》,付守廷等,沈阳药科大学出版社。

9.水产养殖大实验学时:54学时,专业方向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环境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水产养殖学概论》,刘焕亮主编青岛出版。

(三) 实践环节1.动植物野外实习学时:2周。

动植物野外实习是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掌握动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方法、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教育实习学时:8周。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学教育实际,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

3.毕业实习学时:10-16周。

毕业实习是本科学生培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背景的了解,拓宽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学生敬业、创业精神,增强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

该实习环节适用于非师范本科专业方向,时间10周-16周,通常安排在第六学期假期和第七学期。

4.指定书目阅读。

为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由导师指定阅读内容并定期检查进度,一般在第七至第八学期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提交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面试、闭卷考试等,具体考核形式由导师决定。

5.科研训练。

为非师范方向的限制性选修课,一般不单独开设理论和实验课,由导师指定文献检索和阅读内容,并安排一些实验训练项目,也可以和毕业论文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以提交报告或文献综述的形式进行。

6.生物学专题讨论。

由各班班主任和班委会组织,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形式包括演讲、辩论、邀请专家座谈等,主持人可根据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情况给与成绩。

7.毕业论文学时:15周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检索、文献阅读与整理、英文文献翻译,试验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