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章 科学教育的目标


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课例一 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教师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 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 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 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 放入另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都说: “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老师,浮的一盆水 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会跟着认为是盐水。 这时老师说:“好!真聪明!告诉大家,老师在课前确实在水里 放了盐。” 接下来教师又问:“这是盐水吗?怎么来验证呢?” 学生会说:“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 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粉末,学生都认为 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对于这个 案例中老师的教学,你做何评价?

批评的声音: 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主要 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具体表现为两个维 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 以下诸现象普遍存在:偏重书本知识,轻 视实践活动;偏重学科本位,忽视社会、 学生发展的需求;偏重模仿,忽视创新; 偏重教师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偏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偏重个人 学习,忽视合作与交流等现象。传统的综 合理科,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注重 知识结构平衡,但仍然是以学科为本位, 缺乏对科学的整体把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
生长发育
良好生活习惯
进化现象
物质世界
物体 的特征 材料的性 质与用途 物质 的变化 物质 的利用 位置 与运动 常见 的力 简单 机械
物体与物质
运动与力
物质世界
光的传播

能量的表现形式
能量的转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热现象
简单电路
磁 现 象
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概貌 昼夜的变化 天气的变化 地球的概貌 与地球的物质 地表的变化 地球运动与 所引起的变化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
科学家的工作是为了观察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

在课堂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区分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
2、要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
3、要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4、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水溶解食盐的实验,在一杯水中不 断加食盐同时不断搅拌,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不会无 限的溶解下去。 师:对,这位同学讲得很好!物质不可能无限地溶解 下去,肯定有一个限度。 那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 盐呢? 师:这个问题我们能进行研究吗?有什么地方不够明 确? 生:不能,一杯水是指大杯呢还是小杯,是几毫升 呢?…… 师: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到底用多少水进行研 究? 最后教师把小组的意见统一起来,统一在50毫升的水 中进行实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将科学教育等同 于学科教育,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 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 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的教育,忽 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质和意义、科学与 社会、技术、生活的关系的教育,忽视 学生对科学过程及方法的体验和认识, 忽视学科内部特别是学科之间的综合与 联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 此,中小学科学教育亟待改革。
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评价,目 前中国教育界有两种声音。 赞扬的声音:中国的中小学科学技术教 育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理由: 1 .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 2.中国出国留学生的学业成绩; 3.中国的中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深度 在当今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4.国外 有关人士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赞扬。

二、科学家的独特品格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中期就指 出,在科学家群体中存在四条不成文的科 学家规范,即(1)普遍主义。(2)公有 性。(3)无私利性。(4)有条理的怀疑 主义。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 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 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对待自然
对待科学 技术和社 会的关系
要与自然 和谐相处
欣赏自然美
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
关注与科 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
生 命 世界
常见 的植物 常见 的动物 世界 常见的 其他生物 动植物 的一生 生物 的繁殖 生物的结 构和功能
多样的生物
生命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 基本需求
生理 与 健康
生命世界
遗传现象
健康生活

二、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
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依据 可重复性 相对性 理论的可证伪性
★ ★ ★ ★

科学课教学可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1、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学片断----是不是同一种叶子 教师拿出两片叶子,要求学生找出这两片叶子的相同 之处。有的学生小组找到7个相同点,有的小组找到9 个相同点,因而得出结论:它们是相同的叶子。 接着教师又拿出两片叶子,让学生比较它们是不是同 一种叶子并要求说出理由。结果一个小组找出了8个 不同点,说明这两张叶子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子。 随后,教师又拿出两片叶子,看似差不多,却又不一 样,问:“大家说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学生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都有自己的说法,也都有支持自己观点 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 最后老师拿出了整条树枝,可以看出上面的树叶是有 变化的。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同一种树上不同的叶子!
小学科学 教育
培养 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科学知识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与 宇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由
学会→会学→爱学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 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 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 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 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 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 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 心科技的新发展。
地球的物质
地球与宇宙
四季的变化
天空中的星体
太阳与月球
探索宇宙的历史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思 考



请搜集我国历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并给 予分析 请在你所在地进行一次科学教育现状调查,谈 谈你的看法 谈谈你对科学本质的思考

中国科协四次公众科学素养 调查的结果


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国科普研究所在1992年、 1994年、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的科 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 按照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指标体系,公众同 时达到对(1)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 本理解;(2)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 和(3)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 程度,就可以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 的水平。

二、分目标
科学探究
观察、实验、操作 制定计划 搜集整理信息
猜想与假设
过程与方法
思考与结论
提出问题
科 学 探 究
表达与交流
认识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 爱提问 大胆 想象 愿意合 作与交流 科学是不 断发展的 科学不 迷信权威 重证据
对待 科学学习
坚持性
对待科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珍爱生命 用科学 改善生活
关于2001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不同职业群体科学素养状况: 学生:11.42% 专业技术人员:6.29% 商业工作人员:5.81%;办事人员:4.70%;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4.55% 服务性工作人员:1.03%;离退休人员: 0.87%;个体劳动者:0.55;公交企业工人: 0.52%;城镇待业人员:0.10;农民:0.04% 家务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者具备科学素养 的比例最低

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前三次调查的 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公众具有基本 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1996), 美国为6.9%,欧共体为4.0%(均为 1990年结果)。
关于2001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协于2000年 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对我国公众 (18—69岁)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 素进行了第四次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 素养的比例为1.4%.

上述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国家现 行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教育体系对于 公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发挥了积 极作用,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对于公众 理解科学过程、理解科学对于社会的影 响等方面作用甚微,明显落后于发达国 家。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很低,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的科学教育体 系(包括科学教育的目的、观念、内容、 课程、教学、学习活动、评价等)进行 深刻的反思。
第一章
科学教育的目标
什么是科学?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 什么?
对中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两种估价
科学教育在中国的中小学占有非常重要 的 地 位。 小 学 开 设 的 科 学 课 程 叫“ 自 然”。初中和高中开设的科学课程主要 有物理、化学、生物,初中地理课以人 文地理为主,高中地理含有自然地理内 容。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选 修课,如环保、能源、信息技术、科技 制作等等。
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