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一任务二

项目一任务二

极限偏差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S=Dmax-D es=dmax-d
EI=Dmin-D ei=dmin-d
偏差值除零外,前面必须标有正或负号。上极限偏差总是大于下极限偏差。
7.尺寸公差(Th,Ts)
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公差是用以限制误差的,工件的误差在公差范围内即为合格;反之,则不合格。
公差等于上极限尺寸减下极限尺寸之差,或上极限偏差减下极限偏差之差。孔公差用Th表示;轴公差用Ts表示。
技能目标:
1.能正确使用外径千分尺对零件进行尺寸测量。
2.能根据零件要求选用测量工具。
教学重点
1.尺寸公差的相关概念。
2.千分尺的类型、读数原理、读数方法,以及使用方法与测量步骤。
3.正确使用外径千分尺对零件进行尺寸测量。
教学难点
1.尺寸公差的相关概念。
2.千千分尺对零件进行尺寸测量。
2.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为上课作准备。
互动交流
复习提问
1.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包括哪四个要素?
2.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是先读什么,后读什么?
3.游标卡尺的精度有哪几种,常用的精度为多少?
提问,导思
导入
尺寸公差(公差)是零件制造和检验的重要依据。什么是公差?公差在零件的制造和检验中如何发挥作用?
设疑导入法
讲授新课
项目一零件的尺寸测量
任务二用千分尺测量零件尺寸
一、教案头
任务
用千分尺测量零件尺寸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授课班级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练习
授课时数
4课时
参考资料
教材、练习册
教学配套
课件
课前准备
千分尺、阶台轴、测量报告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尺寸公差的相关概念。
2.掌握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3.熟悉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方法,掌握千分尺的类型、读数原理、读数方法,以及使用方法与测量步骤。
一、尺寸与公差
尺寸是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它包括公称尺寸和偏差,尺寸标注示例:50 50 30 30 80 。其相关概念和含义如下:
1.公称尺寸(D,d)
由设计给定的尺寸,孔用D表示,轴用d表示。
2.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实际尺寸)(Da,da)
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孔以Da表示,轴以da表示。
5.实际偏差
实际测量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6.极限偏差
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1)上极限偏差上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孔的上极限偏差用ES表示;轴的上极限偏差用es表示。
(2)下极限偏差下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孔的下极限偏差用EI表示;轴的下极限偏差用ei表示。
2.千分尺的检查
3.外径测量示范
演示讲授法
测量练习
1.对给定的零件进行测量,并填写测量报告单
2.小组协作,相互检查
1.练习、讨论法
2.巡视指导
测量总结
1.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或不足现象
2.正确使用千分尺测量零件的外径
3.减少三种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引导式总结
课后作业
见教材P22学后测评
适当指导
公差、极限尺寸和极限偏差的关系如下:
孔公差Th= Dmax-Dmin= ES-EI
轴公差Ts= dmax-dmin= es-ei
公差值永远为正值。
练习:根据给定的尺寸50 、、50 、30 、30 、80 进行相关计算。
二、测量误差与处理
1.测量误差的评定
测量误差常采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指标判定。
(2)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指由于测量方法不完善所引起的误差。例如,接触测量中测量力引起的测量器具和零件表面变形误差;间接测量中计算公式的不精确引起的误差。
(3)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是指由于测量时的环境条件不符合标准条件而引起的误差。测量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振动及灰尘等,其中,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大。
由此可知,千分尺的分度值为0.01 mm。
(2)读数步骤
在外径千分尺上读数的方法分三步:
①读出固定套筒上刻线所显示的最大数值。
②在微分筒上找到与固定套筒中线对齐的刻线,再乘以分度值。当微分筒上没有任何一根刻线与固定套筒中线对齐时,应估读到小数点第三位数。
③把两个读数相加即得到实测尺寸。
注意:1)读数时,要防止多读或少读0.5 mm。
3.极限尺寸
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也是控制实际尺寸合格的界限值。
两个界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上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下极限尺寸。孔和轴的上,下极限尺寸分别用Dmax,dmax和Dmin,dmin表示。
4.尺寸偏差
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偏差(简称偏差)。偏差可能为正或负,也可为零。
(1)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反映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程度。
(2)相对误差
被测量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被测量真值之比。
2.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器具误差
测量器具误差是指由测量器具本身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各项误差。这些误差的综合反映可用测量器具的示值精度或不确定度来表示。
实施建议
1.从实际入手,注重实物、课件、图片、示范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
2.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
3.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4.通过不断鼓励和激励,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学后记(总结)
二、教学实施过程
实施环节
教学内容
导学方法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做好记录。
(4)人为误差
人为误差是指由于测量人员的主观因素和操作水平所引起的误差。例如,由于测量人员视觉偏差、估读判断错误等引起的误差。
3.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粗大误差,
三、外径千分尺
1.外径千分尺的结构
外径千分尺由尺架、测微头、微分筒、测力装置和制动器等组成。尺架的一端装着固定测砧,另一端装着测微螺杆。固定测砧和测微螺杆的测量面上都镶有硬质合金,以提高测量面的使用寿命。尺架的两侧面覆盖着绝热板,使用千分尺时,手拿在绝热板上,防止人体的热量影响千分尺的测量精度。
讲授法教学导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互动教学,掌握千分尺的结构和特点。
探究法教学,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解答便于更好的掌握刻线原理。
演示讲授法
读数练习
1.读数练习题
2.小组相互测试与评价
讨论、练习法
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1.千分尺的分度值是多少?
2.千分尺的读数分哪三个步骤?
引导式教学法
示范测量
1.千分尺的选择
2.读数方法
(1)刻线原理
千分尺的固定套筒上刻有轴向中线,作为微分筒读数的基准线。在轴向中线的两侧,刻有两排刻线,每排刻线间距为1 mm,上下刻线相互错开0.5 mm。微分筒的圆周上刻有50个等分线,当微分筒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就推进或后退0.5 mm。
微分筒转过它本身圆周刻度的一小格时,两测砧面之间移动的距离为:0.5÷50=0.01 mm
2)读数时,一般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即0.001 mm。
通过举例法、讲授法、练习法等三种方法交替的运用,
让学生对基本知识做到概念清楚明了。
通过举例法、讲授法、练习法等三种方法交替的运用,
让学生对基本知识做到概念明了,计算熟练。
对比、讲授法
教师通过测量应用实例进行引导式教学
教师通过测量应用实例进行引导式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