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此后凡仿此装帧形式者,不论其内容是否为佛经,便都以经折装称之。
五代以后,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装的比比皆是。
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制中,经折装流行的时间是很长的。
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书也取这种折子本形式,故称奏折,至少清代这种奏折是很流行的。
5、蝴蝶装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代。
将印好的一页书从中折叠,有字的一面朝内,所有的书页都折好叠齐以后,用一张整的包背纸从折叠的中缝(即版心)那边将封面和封底包住,然后将每页的中缝粘在包背纸上,再将封面和封底粘上硬纸板,就装订成了在册书。
用这种方式装订的书,因每页的中缝都在书背上,有字的两版翻开像蝴蝶张开翅膀,故而得名。
蝴蝶装全书书叶的固定完全靠粘连,并不凿孔穿线,所以书叶极易脱落。
同时,书叶都为单层,一面空白一面印字,纸薄则容易使印刷面粘连,致使翻检时多见纸背空白面。
针对蝴蝶装的这一不足,南宋中叶出现了改进型,即包背装。
6、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裹后装,是从中折叠书页的时候,将有字的一面朝外,折好的书页一边是版心,相对的另一边是供装订用的书脑;所有的书页都折好之后,再将装订之处弄整齐,打眼后用绵纸或桑皮纸捻成纸绳,将书页装订成册,然后在书脊上刷满糨糊,用硬书皮将书的前后连同书脊一起包上,不再另行钻眼穿线。
包背装的书籍,无论翻到哪一面,总能看到前一页的后半版和后一页的前半版,再也不会出现无字的白页了。
7、线装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
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第二章文献的版本一、版本释义版(板):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本:原义为树根。
引申为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底本)。
在通常情况下本即指书。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五、雕印本的类型(一)按时代区分: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
(二)按刻印情况区分:祖本(原刻本)、修补本、递修本(三朝本)、邋遢本、大花脸本、翻刻本(重刻本)、影刻本(覆刻本)、百衲本(配本)、丛书本、初印本、后印本、节本。
一种书在不同时期或地区常有几种刻本,其最初刻印者为后刻诸本的依据,称为祖本(原刻本)。
凡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称修补本。
有的书版屡经修补,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邋遢本¡ª¡ª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例如南宋绍兴间,四川眉山所刻七史,到了元代大部分版片模糊很不整齐,版本学家便称之为邋遢本。
大花脸本¡ª¡ª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又刷印模糊的本子。
以原刻本为底本,如式刻版再印,称翻刻本或重刻本。
采用影摹写样上版的方法,刻印得同原刻本一模一样称影刻本或覆刻本。
照宋版影刻的叫影宋刻本或覆宋本;照元版影刻的,称影元刻本或覆元本。
用不同的版本凑成一部书或一套丛书称为百衲本或配本。
凡丛书中的刻本称为丛书本,凡丛书以外的一般刻本称为单刻本。
用不同的版本凑成一部书或一套丛书称为百衲本或配本。
凡丛书中的刻本称为丛书本,凡丛书以外的一般刻本称为单刻本。
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叫初印本。
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印本叫后印本。
对原书进行删节以后的本子称节本。
七、善本释义见书本三性是选择善本的总则,九条是三性的具体化,是三性的注解。
所谓历史文物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二是指古书可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脱讹较少和经过前代学者精注精疏的稿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抄本、印本。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八、版本鉴定古书版本学的核心内容是版本鉴定。
(五)古书版本鉴定这里主要探讨雕印本(刻本)的鉴定。
对刻本的鉴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书籍的形式,包括牌记、刻工、字体、版式、纸墨、讳字、装帧等;二是书籍的内容,包括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该书的题记、藏印、各种图书目录对该版本的著录,以及有关该版本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第三章文献的校勘一、校勘与校雠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撰于陈朝)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10卷清王念孙《读书杂志²內篇》。
三、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由宋至清,学者们已初步总结了书面材料的错误情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书籍文字的单项错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讹¡ª¡ª原有文字写错了;脱¡ª¡ª原有文字弄丢了;衍¡ª¡ª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ª¡ª原有文字变换了位置。
讹:亦称误,是书面材料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书面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亦称夺文或缺文。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有脱字、脱句、脱页、脱篇、脱卷的。
衍:原稿本无而传写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羡文、衍字。
倒:原稿本文字的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误现象。
除了单项错误,还有两重错误、多重错误等。
现存古书,脱误是相当严重的。
七、校勘的方法叶德辉死校、活校《藏书十约¡¤校勘》梁启超总结为五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垣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校勘学释例》程、徐对校、理校《校雠广义校勘编》(一)对校对校就是用本书异本、本书上下文、他书引文来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对校又可细分为对校、本校、他校三种,其共同特点是对书面材料的校正,都有文字依据。
(二)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三)对校与理校相结合(四)他較第四章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定义目字的本义是眼睛。
眼睛是复数,所以人们便用它来标志复数的事物。
引申出条目、项目、名目等义¡°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就有记录之义。
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目录,即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目录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古籍分类法(一)六分法《七略》(教材P84)西汉刘歆《七略》虽然早已亡佚,但东汉班固在《七略》的基础上,写成了《汉书¤艺文志》。
所以后人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窥《七略》之概貌。
辑略总序;六艺略¡ª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ª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ª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ª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ª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ª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七略》的特点表现在下列几方面:第一,从书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七略》对于篇卷较少的书籍,必设法使之归并于同性质的门类。
如果发现某一部分太丰富了,便单独把它别立一部,而不死板地硬将它隶属于原门类。
第二,重视书籍作用方面的联系性,而合其所当合。
第三,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而分其所当分。
第四,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中,又有子目。
《七略》于每一大类,又细分子目,体现了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根据上述四点,可知《七略》的簿录群书,实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横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异同,纵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发展)的深意。
这便是它最卓绝而为后世书目所不易学步的特点。
(二)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部分类法的确立: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元帝四部书目》甲、乙、丙、丁(经、史、子、集)唐初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第五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二、国家藏书我国文献典藏单位,大体可分为国家、私人、学校、寺观等几种类型,清末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出现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