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敏度(visual acuity):眼辨别物体形态细节的能力即视觉的角分辨力,称为视敏度。
通常是以能辨别两条平行光线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视力表上的标准环就是据此设计的。
距离越小,视角也越小,即视力越好。
最小视角为1分时,视力则定为1。
视网膜各部分的视敏度不同,在亮光下,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周围部分的视敏度迅速下降,最边缘部分的视敏度仅为中央凹的1/40。
在暗处,中央凹的视敏度几乎为零,而周围部分视敏度相对较高,当然比明视觉相差很大。
可见,中央视觉的特点是在亮光下分辨细节和具有色觉;边缘视觉的特点则是在暗光中对弱光敏感,而不具色觉。
2、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肾小球滤过液的定比重吸收。
即滤过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
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Frank-Starling(FS)心脏定律:心脏收缩释放的能量(作功)是心肌纤维长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的函数,即Frank-Starling (FS)心脏定律。
心脏收缩释放的能量(作功)是心肌纤维长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的函数,即Frank-Starling(FS)心脏定律。
也可以说心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排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收缩力的增加与舒张期心肌纤维的拉伸程度(舒张末期心室的容积越大拉伸程度越大)成正相关。
4、氯转移:CO2在血中运输时,HCO3-从红细胞扩散入血浆,同时血浆中等量的Cl-进入红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的电荷平衡,这种现象就称氯转移。
5、波尔效应:血液pH值降低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pH值升高或pCO2降低,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pH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6、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略称EPSP。
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1)原理: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
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 - 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
这时,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
递质的作用即离子透性的增大约在1毫秒内结束,以后EPSP将按膜的电时间常数消失。
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 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2)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7、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1)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8、条件反射:(1)基本定义: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2)基本简介: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
(3)条件反射分类:根据信号系统的性质来划分,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语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所特有。
借助语词,摆脱了具体刺激物的局限性,可以更多的了解自己未曾经历和未认识的事物,形成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二者密切联系、协同活动。
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非条件反射概念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概念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
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曹操的士兵都没有吃过梅子,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梅子是酸的,那将是什么样的一种结局。
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大脑越来越发达,在大脑皮层形成了语言中枢,于是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这是是人类所特有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
(此处说法有错误:人吃到梅子流口水是非条件反射;而“望梅止渴”是人看到梅子,应该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反射;“谈梅生津”,指人没吃到也没看到,只是听到梅子就流口水,这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区别以下的表格跟有利于大家记忆和掌握重点:类型区别联系示例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低级的:不需大脑皮质的参与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婴儿吮奶;膝跳反射条件反射后天学习逐渐形成的;高级的;需大脑皮质的参与反射基础上形成的看到梅子分泌唾液;听到梅子分泌唾液建立过程:简介如下:用无关刺激(如铃声)单独作用几秒钟,再用一非条件刺激(如进食)跟它结合,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
结合若干次以后,单独使用无关刺激,就能引起原来由非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分泌唾液),这里铃声已经变成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概述: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固有的反射;例如,异物刺激角膜引起眼睑闭合的角膜反射、婴儿的吸吮反射、膝跳反射等。
这些反射的通路生来就有,反射弧固定。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
它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它们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生理学意义:1、联系: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
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
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2、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
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9、非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亦称非条件反射,是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与生俱来的固定神经联系。
或在出生后发挥作用,或随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反射弧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
本词条与词条“反射(受刺激物对刺激物的逆反应)”含义相同。
概念及其他:定义:无条件反射亦称非条件反射,是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与生俱来的固定神经联系。
或在出生后发挥作用,或随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非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 ),是不需要大脑记忆中枢参与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物在长时间的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反射。
种类:非条件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
动物先天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
它是相对于条件反射而言的。
在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中,作为应该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非条件反射常常应用食物性反射(唾液或胃液的分泌)。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
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
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但"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是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是根据后天经验而形成的反射.)2、意义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条件反射是由于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而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生物的基本生存能力.就像著名的巴普洛夫关于反射的实验,狗吃东西时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而听到铃铛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是经验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