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一、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
也称为神经冲动。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0.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11.前负荷:在肌肉收缩之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12.后负荷: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13.肌肉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或临时外加因素无关而能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二、待补充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入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在刺激引起兴奋后,兴奋性发生了规律性变化,经历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以后兴奋性才恢复正常。
(1)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2)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相当于后除极的前期。
(3)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4)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和证明。
一、静息电位1.产生机制:安静时,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K+外流(易化扩散)→膜外正电荷增加,电位变正→膜内电位变负,产生电位差→电场力阻止K+进一步外流→动力(K+浓度差)= 阻力(电位差)→形成K+平衡电位(EK)(K+外流达到平衡后在膜两侧造成的电位差)→EK ≈RP2.证明:K+平衡电位(EK ≈RP)的证据(1)实测值≈计算值实测值:细胞内记录法测静息电位;计算值:Nernst公式(室温27℃)(2)人为改变[K+]o,实测值≈计算值[K+]o↑→膜两侧K+浓度差↓→K+外流↓→膜内外电位差↓→去极化方向,其改变的情况基本和根据Nernst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一致。
(3)上述实验证实,RP的产生是由于正常细胞[K+]i﹥[K+]o,而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能力造成。
二、动作电位1.产生机制:膜外Na+浓度>膜内内负外正电位差→阈上刺激-阈电位→Na+通透性的突然增大→Na+经通道向膜内易化扩散,加之膜内原有静息电位时维持的负电位对Na+的吸引→Na+迅速内流,膜去极化→膜电位为0→Na+继续内流,膜反极化,膜电位内正外负→电位差阻止Na+内移,Na+浓度差促进Na+内移→阻力=动力→达到平衡(Na+平衡电位/超射值)→Na+通透性消失→K+通透性增大,K+外流,膜发生复极化总之,上升支:Na+内流,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下降支:K+外流;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复极接近RP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继续外流;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复极化结束后,Na+-K+泵活动,泵出+ >泵入+,产生生电性作用,使膜两侧电位出现超极化。
2.证明:(1)实测值≈计算值实测值:细胞内记录法测静息电位;计算值:Nernst公式(室温27℃)(2)人为改变[Na+]o,实测值≈计算值(3)采用电压钳技术,测得一条曲线,再分别阻断Na+和K+通道,得出两条曲线,对比可以证明,上升支是由于Na+的内流,下降支是由于K+的外流导致。
4.跨膜信号转导有哪几个途径?根据感受和传导过程跨膜信号转导可分为3个途径:(1)通过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介导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根据通道蛋白感受外来刺激信号的不同可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此三种通道蛋白质使不同细胞对外界相应的刺激其反应,完成跨膜信号转导。
特点: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2)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系统特点: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
(3)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没有G蛋白的参与,没有第二信使的产生,没有胞浆中蛋白激酶的激活。
5.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
(1)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顺浓度差流人膜内→内流的Ca2+促使含有ACh的囊泡破裂,ACh被释放→ACh在接头间隙扩散→ACh与终板膜的N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1:1。
6.肌细胞的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 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7.局部电流学说的内容?(1)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在膜同侧出现电位差(2)由于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
其方向: 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3)未兴奋部位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的传导:AP产生, 消失, 再产生……, 不断向前推进8.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1)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亦是由于Na十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Na十通道开放数目少,Na十内流少,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9.兴奋的传播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10.试比较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什么不同?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不同之处是:(1)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的,是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传递,这是由它们的结构特点决定的。
(3)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相对不疲劳的,且传导过程不易发生“阻滞”;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由于化学物质的消耗等原因易疲劳,且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4)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时间延搁现象。
(5)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1.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1)坐骨神经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是可兴奋细胞的标志。
(2)兴奋沿坐骨神经的传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3)神经-肌肉接处的兴奋传递。
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而化学物质Ach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Ach门控通道上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后结构发生改变导致Na+内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