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管理与人工气道
以进食,留置时间可以很长,但有一定的创伤
气道插管技术 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
人工气道建立:气管插管
:
人工气道建立:气管插管
导管内径选择 成人:女性-内径7.0~8.0 ,距门齿为21cm左右;
男性-内径7.5~8.5, 距门齿23cm左右。
经鼻插管时深度应比经口插管的深度多3cm左右
小儿:
气囊管理
20cmH2O<气囊压力<35cmH2O 压力过高引起支气管粘膜溃疡甚至坏死 压力过低则气囊上方的分泌物易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现在通用的高容积、低压气囊不需要定时放气减压 气囊压力已够但仍出现漏气,应观察套管的位置及气道压力值
气囊充气方法
1、机械通气时发现漏气就给气囊充气
大于1岁:经口插管深度(cm)=1/2年龄+13 ; 经鼻插 管深度(cm)=1/2年龄+15 。
小于1岁:经口(鼻)插管深度(cm)=1/2体重 + 8(9)
人工气道管理的目标 一、保证人工气道通畅 二、防止人工气道对机体的直接损伤 三、减少或延迟“导管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生理盐水 0.45%氯化钠溶液 5%氯化钠溶液 α-糜蛋白酶稀释液
三、气囊护理和痰痂的预防
气囊管理与VAP
口咽部的病原体以及 气管插管气囊上方含 有细菌的分泌物的吸 入是细菌进入下呼吸 道引起HAP与VAP的重 要途径
气囊护理
气囊压力<35cmH2O(呼气相) 压力过高引起支气管粘膜溃疡甚至坏死,
压前额→头后仰 + 托下颌→颈伸直 + 张口 = 通畅气 道 三步法
(2005指南推荐)
维持上呼吸道通畅的三手法:头部适度后仰、托 下颌、张口
常见的口咽通气管
选择大小应恰当 过大:可能阻塞喉部组织造成损伤 过小:将舌根后推阻塞气道
口咽通气管置入方法
先清除口和咽部分泌物,血液或呕吐 物
将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抵住舌轻轻放 入口腔,旋转180°使其凹面向下,前 端置于舌根后位于上咽部固定。或可 正向直接置入。
肺部痰液的引流与吸引
--气道内吸引(吸痰管、纤支镜)
--皮囊辅助通气促进痰液的移动 --胸部物理疗法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途径:鼻、口、人工气道 在吸痰前后应给予纯氧通气 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和循环状态 吸痰管的旋转,在拇指和示指之间 在痰多处停留以提高吸痰效率 可使用封闭式吸痰管 咳嗽反射与吸引效果
丁)的使用、麻醉泵 拔除人工气道后
如何发现上呼吸道梗阻
看: 胸廓的起伏、三凹症,呼吸的深、浅、快、慢 辅助呼吸肌:胸锁乳突肌、腹肌、鼻翼
听诊:喉部、肺部呼吸音
心率、血压的改变:快、慢、高、低 血气分析变化: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家属向你报告:(病人发紫、不能唤醒、没有呼吸、 …..!!!)
加热湿化器
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汽,与吸入气 体进行混合,从而达到对吸入气体进行 加温、加湿的目的。现代呼吸机上多装 有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其湿化效率受 到吸入气的量、气水接触面积和接触时 间、水温等因素的影响。
湿化液选择
蒸馏水 生理盐水 0.45%氯化钠溶液 5%氯化钠溶液
三、减少或延迟“导管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从而预防细菌通过气囊壁进入下呼吸道。
四、呼吸机管道
分类:成人与儿童管道,区别在于管 腔粗细与其顺应性
材料: 硅胶、PVC材料
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
更换时间: 24h、48h、72h、一周
呼吸机环路更换频率
1960年-1980年, 8-24小时更换呼吸机管道 1982年Craven 收集吸入气,并进行培养。建议
复苏和生命支持的第一步是确保气道通畅 没有安全的气道就没有生命的保障
气道管理的目的
√保证气道的通畅
保证病人的氧合
正常气道解剖
上呼吸道
气
环 状
道
软 骨
下呼吸道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泡
气道的结构
发生上呼吸道梗阻的危险人群
心跳骤停、昏迷 肥胖及老年患者 麻醉术后、镇静剂(安定类)、止痛剂(度冷
目的: 解除气道梗阻 保护气道 有利于气道内吸引 进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
确保气道通畅- 3、建立人工气道
危害 1、人工气道的建立削弱了正常的气道防
御微生物进入下呼吸道的机制
2、人工气道的存在使得咳嗽的效率下降
3、人工气道的存在影响了病人的交流能力
一、保证人工气道通畅
人工气道梗阻的特点
1、隐蔽性
-吸入气体的过滤 -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 -气囊压力的维持与声门下吸引 -肺部痰液的引流与吸引
气囊压力的维持-气管插管内径合适是基础
气囊压力 20cmH2O-30cmH2O
口咽部的病原体以及
气管插管气囊上方含
有细菌的分泌物的吸
入是细菌进入下呼吸
道引起HAP与VAP的 重要途径,气囊压力 不足将使VAP的风险 增加4-6倍
人工气道的存在使得咳嗽的能力和效率下降(痰 液廓清)
误吸(持续的微量误吸、间断多量误吸)
吸入气湿化 正常的湿化机制
温度-37℃ 湿度-100 % 含水量-44mg/L
何时需要将吸入气体湿化
氧疗、无创通气、人工气道-鼻插管、口插管、气管切开
吸入气体湿化不充分的后果
气道湿化的重要性
气体湿化不足可以 引起:
--吸痰管进入不畅
--可以通过纤支镜、更换气管插管来明确
人工气道管理的目标
一、保证人工气道通畅 二、防止人工气道对机体的直接损伤 三、减少或延迟“导管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二、防止人工气道对机体的直接损伤
1、气囊引起的气道损伤:压力、位置 2、气管导管末端对气道的损伤 3、气管导管应力对呼吸道的损伤
破坏气道纤毛和粘 液腺
假复层柱状上皮和 立方上皮的破坏和 扁平化
基膜破坏
气管、支气管粘膜 细胞膜和细胞质变 性
BMJ VOLUME 318 19 JUNE 1999
湿化的实现
湿化器 (加热 非加热) 热湿交换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HME 雾化 气管内滴注
特别对于那些营养不良灌注差的病人 压力过低则气囊上方的分泌物易进入下呼
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现在通用的高容积、低压气囊不需要定时
放气减压 气囊压力已够但仍出现漏气,应观察套管
的位置及气道压力值
气囊压力与容积曲线
预防VAP 循证医学建议
气囊压力不足将使VAP的风险增加4-6倍
建议: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应维持在20cmH2O以上,
与加热蒸汽湿化相比, 雾化产生的雾滴不同 于蒸汽,水蒸汽受到 温度的限制,而雾滴 则与温度无关,颗粒 越多,密度越大。
热湿交换器(人工鼻)
通过呼出气体中的热量 和水份,对吸入气体进行 加热和加湿,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能对吸入气体进行 加温和湿化,减少呼吸道 失水。
不适于痰多粘或气道 有出血的病人
湿化液选择
二、吸入气的湿化
吸入气湿化 正常的湿化机制
温度-37℃ 湿度-100 % 含水量-44mg/L
吸入气体湿化的重要性
何时需要将吸入气体湿化
氧疗、无创通气、人工气道-鼻插管、口插管、气管切开
吸入气体湿化不充分的后果
痰(血)痂
湿化的实现 湿化器 (加热 非加热) 热湿交换器(HME) 雾化 气管内滴注
预防人工气道损伤对策:
1、选择与病人气道内径相适的 气管导管 2、充分考虑到一些特殊病人: 如肥胖等 3、安全的气囊压力 4、气管导管位置的固定,特别 在病人体位变动时 5、使用顺应性更佳的气管导管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基础
人工气道的建立削弱了正常的气道防御微生物进 入下呼吸道的机制(上呼吸道加温、加湿、过滤 功能、纤毛运动)
48小时更换呼吸机管道
预防VAP 循证医学建议
建议:每例病人都使用经严格消毒的通 气管道;如果管道被肉眼可见的血、呕 吐物、脓痰污染,则进行更换;但不必 定期更换通气管道
伤鼻中隔。慎用于有面部创伤的患者
气道管理技术
喉罩通气 喉罩并发症:
✓咽喉部不适 ✓语音障碍 ✓返流误吸
喉罩通气适应症:无返流误吸风险手术麻醉、 紧急气道处理和心肺脑复苏
喉罩通气禁忌症: 返流误吸风险者、张口度过小:﹤3cm、咽喉部感 染、咽喉部血管瘤、咽喉部损伤、通气压力需要 ﹥25cmH2O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
2、 用手指感觉充气囊的充盈度 3、 气囊内注入气体的容量 4 、最小漏气技术、最小闭合容积 5、 应用气囊测压表
用手指感觉充气囊的充盈度
93个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发现50%病人的气 囊压力 >30 cmH2O , 23% 病人的气囊压力< 20 cmH2O。
Papiya Sengupta et al. BMC Anesthesiol. 2004 Nov 29;4(1):8
总结
病人很少突然恶化,而是我们突然发现病 人恶化了
早期发现病人处于生命危险状态的重要性、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气道不畅通的原因: (上呼吸道、下呼吸道)
1、异物 2、分泌物及其它 3、舌后坠 4、各种压迫 5、本身疾病所致 6、无呼吸或呼吸弱
解除原因或建立人工 气道
建立人工气道
上呼吸道梗阻的处理方法
注意:
上呼吸道梗阻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
症 心率血压改变甚至心跳停止
在梗阻解除前,其他任何的生命支
持、复苏手段都是无效的。病人情况将 快速恶化。
气道(上呼吸道)梗阻的处理方法
体位与手法 口咽管/鼻咽管、喉罩 建立人工气道(口、鼻插管、气管切开)
畅通呼吸道:清理呼吸道异物
畅通呼吸道: 仰头举颏法
2、原因复杂
3、危害严重 --潮气量↓呼吸频率↑反比呼吸 --产生内源性PEEP,通气恶化 --呼吸作功增加,呼吸肌疲劳 --影响对病人的评估,尤其在撤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