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

“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可定天地人之间,一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③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④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地人生太俗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5.试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你怎么看?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6.试分析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现在有哪些文化现象甚至还和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性相关?影响: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相关:①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这种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的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②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③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④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二章1.举例阐述广义文化的四大结构层次?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简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章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

3.简述中西方文化两次大交汇的内容?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是第二次。

”第一次大交汇:陆的佛教文化是汉朝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学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

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诚如鲁迅所言:“在唐,可取佛面的灿烂。

”隋、唐、五代不仅有佛教的流行和中国化,而且回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也相继传人。

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兴隆昌盛。

第二次大交汇: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

耶稣会士来华,始于明代万年年间,这些肩负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宗教殖民使命的教士,为了即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大门,“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确立了"学术教授“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使中国学术界坦然接受,而认识基督文化的价值。

”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联系的最高范例。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部分。

第三章1.简述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优点?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

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

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

榫卯技术。

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使地板铺设得到可靠保证。

榫卯发明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连接,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

它适应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还具有防蛇虫猛兽和饲养家畜、堆放杂物的多方面功用,因此历数千年不衰。

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并利用了下部空间,最终导致阁楼与二层楼房的形成。

2.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

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

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

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3.简述按照发酵程度不同,中国茶品可以分成哪六大种类?黑茶:黑属后发酵的茶,即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等步骤,其发酵度为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