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径:左部细长,右部稍宽,“工”下横宜长。
霜:上下结构,上面的雨字头和雨的写法不同。
刘:“文”居汉字左边时,捺变成点。
君:“尹”的中横要长,撇要伸展。“口”扁些。
送:“关”的最后一笔变成点,“辶”的捺长些,托住里面。
易错提示:
寒:注意中间是三横,下面是两点,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径:是双人旁,不是单人旁。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斜、挑”这两个字时,可以用表演的方法;学习“霜、菊、橙、橘”这几个字,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学习“径、盖”这两个字可以跟形近字进行对比;学习“刘”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谜语示例:
诗文在前,利刃在边。(刘)
山月随小舟。(送)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寒:中间的两竖不能和下面的撇捺连写。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从秋天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理解。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归纳学生的答案,导入:说到秋天,我们想到的是收获的季节,多姿多彩、色彩鲜明的季节,也是树叶枯落的季节……但是大家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三位诗人进入他们用诗歌给我们描绘的美丽的秋天中吧。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诗歌的篇幅很小,语句很短,但是每一个字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因此读起来含蓄委婉,美轮美奂。诗歌每读一遍可能就会带给你不同的想象和联想。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妨多读几遍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4.古诗三首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19年月日
5.体会:将“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红于”改成“红如”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明确:不好。因为“红如”表明霜叶和春天的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的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无法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鲜艳。在这样的比较中,更能突出枫叶在一片肃杀清冷的深秋景物中所独具的生机。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二)学习《赠刘景文》。
明确: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朗读。
2.结合图片,理解“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
3.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明确:对偶句。这两句诗以荷花凋谢,菊花枯萎,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后一句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4.如何理解“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2.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画出停顿和需要重读的字。
3.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并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和理解新词。
4.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纠正字音和朗读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5.小组朗读和全班齐读。
6.教学生字和新词。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学习《山行》。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朗读。
2.提出问题: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读诗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车、霜叶。
3.思考: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怎样的?
总节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课外积累与秋天相关的古诗句。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
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1Biblioteka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2.交流合作成果,教师随机指导,明确诗歌意思。
明确:《山行》: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因为我喜欢这傍晚时枫林的景色,所以停下车来仔细欣赏,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还要艳丽。《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斗霜的枝干。您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秋末初冬橙黄桔绿时。《夜书所见》: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盖:上面的竖不能出头。
君:第二笔横要出头。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部首归类识字
雨:霜(冰霜)——雷(打雷)——雪(下雪)
形近字归类识字:
径(小径)——轻(轻巧)——经(经过)
盖(盖房)——羔(羊羔)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借助教材下面的词语解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意思进行初步的理解。
明确:“山”是“寒”的,即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是“斜”的,即弯弯曲曲;“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的地方,说明山的高;“人家”是在“白云生处”,即有人家户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充满着生气;枫林“晚”是傍晚时的枫林;霜叶则是比二月花还要红。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和借助图片,将这些景物及其样子联合起来想象,感受深秋的美景。
单元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4古诗三首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课外积累与秋天相关的古诗句。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
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寒冷 小径 斜线 冰霜 赠送 姓刘 盖子 菊花 残阳 挑战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每一首诗歌所讲的内容,这三首诗都是关于秋天的诗,但是因为诗人的心情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不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来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