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贝多芬
——来自灵魂的震撼
一头银白,微卷的头发,一个装满了音符的大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构成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沉着的面孔。
一手一本乐谱草稿,一手铅笔,笔挺的腰板,专注的眼神,定格了贝多芬谱曲时的样子。
无论是他的音乐,还是他的身世,都值得让人敬仰,让人抬头仰望他,这位伟大的、才华横溢的乐坛大师。
他本就是个天才,一个传播音符的天才,他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他用重音符唤醒昏睡的人们,他用迸发的音符敲打命运的大门,他一刻不停地与命运作顽强的斗争,他的绝望,他的坚持,他的愤怒,他的反抗,都化作那些乐曲,为人们所铭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无疑是许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是无数人羡慕的高度,然而在贝多芬这份辉煌的简介后隐藏的是悲苦孤寂绝望的生活:酗酒成性的父亲的暴行,慈爱善良的母亲的早逝,给他的童年蒙上了灰暗而苦涩的阴影;过早的用他年幼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他心力憔悴;感情生活的屡次不顺,在他心里划下了道道伤痕;相依为命的爱侄自杀而亡,让他痛失人间亲情;一心追求音乐却双耳失聪,更给了他绝望的打击。
贝多芬和无数伟人一样,“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渗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戏害,内心为之碎裂。
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罗受·罗兰语)贝多芬在经历这种种的磨难后,甚至于是耳聋的现实——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在绝望之中想到过自杀,但是,对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对音乐艺术的挚爱深情,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我要抚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个贫穷、残疾、孤独的不幸的人,用倔强的心灵奏出世间最壮美的音乐“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用痛苦创造欢乐。
他无愧于“乐圣”之名!
贝多芬的一生当中,创造了无数流传百年的佳作, 他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而这些作品无疑成为了他人生的写照。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在这部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此时的贝多芬显然是幸福愉悦的,沉浸在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中,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命运似乎也嫉妒起贝多芬卓越的音乐天赋。
在他事业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耳聋即意味着音乐生涯的终结,这对于一个痴迷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并且才刚刚展开他的音乐生涯的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此时,贝多芬正与与一名十七岁少女
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
两人的恋情让贝多芬稍稍摆脱了耳聋的阴影,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
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1803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
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
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在一八二三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九号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欢乐颂」。
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达成心愿。
「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
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
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
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
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
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这是贝多芬的精神,是他的灵魂所在。
聆听贝多芬的乐章倾听这来之灵魂的震撼,用痛苦来创造快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