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饮食文化看“饮”-“吃”-“喝”的历史更替

从饮食文化看“饮”-“吃”-“喝”的历史更替

从饮食文化看“饮”\“吃”\“喝”的历史更替
摘要:在“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这一义位上,“饮”、“吃”、“喝”存在着历时竞争更替关系。

唐以前,“饮”独霸天下。

唐宋时期,虽然“饮”与“吃”交叉出现,但“饮”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元明清时期,“饮”已式微,“喝”发展缓慢,“吃”占据着主导地位。

到了现当代,“饮”已退出历史舞台,“喝”的适用范围比“吃”更广,使用频率比“吃”更高。

关键词:饮;吃;喝;饮食文化
在汉语史研究中,词汇史的研究向来比较薄弱。

这种局面引起了语言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因此张永言、汪维辉认为“常用词语演变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并放在词汇史研究的中心位置”,“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以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以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①本文的研究对象——“饮”、“吃”、“喝”的历史更替,就是属于常用词语的演变研究。

在历代文献作品中,“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这一义位先后由“饮”、“吃”、“喝”承担。

但历史地看,三者在此义位上并非同时共存、平分秋色,而是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

本文即是重点探讨这三者的历时竞争替换关系。

根据“饮”、“吃”、“喝”的历时分布情况,我们分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唐以前,“饮”独霸天下
唐以前,“饮”独霸天下。

王力曾说:“现代‘喝’的概念,上古用‘饮’字来表示。

到六朝时代也还是如此。

”②魏晋南北朝时“吃”虽然产生了“饮食”义,但其对象是“羊肉”③、“草”④、“人”⑤等固体食物,“吃”还不具备“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的意思。

直到唐代,“吃”才具备“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这一义位。

因此,我们把第一阶段的下线划至唐以前。

说唐以前“饮”独霸天下,是指在当时“吃”还不表示与“饮”同样的概念,而“喝”还未产生。

我们选取该阶段各朝代表典籍《诗经》、《孟子》、《史记》、《论衡》,对其中的“饮”进行考察。

四部典籍中“饮”的用例总数为104:《诗经》23例,《孟子》5例,《史记》52例,《论衡》24例。

“饮”的对象主要有“酒”、“药”(指液体的毒药和中药)、“汤”、“水”、“汁”、“血”等,如:“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⑥“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

”⑦“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⑧“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

”⑨“彼见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

”⑩通过对“饮”在四部典籍中的饮用对象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在唐以前“饮”的对象主要是“酒”(达51次之多),其次是“药”和“水”(均为11次),而“汤”、“汁”、“血”最少(各1次)。

二、唐宋时期,“饮”强“吃”弱
唐宋时期,“饮”强“吃”弱。

“用‘喝’来表示‘饮’的概念,那是明代以后的事。

”[11]但是,吕传峰认为“用‘喝’字来表示‘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这一动作较早见于元初。

”[12]笔者赞同吕传峰的观点,所以,把第二阶段的下
线划至宋代。

在此阶段,“喝”字还未出现,只有“饮”和“吃”二者角逐。

“吃”与“喫”本为形、音、义各异的两个词。

《说文》:“吃,言蹇难也。

”可见,“吃”的本义是口吃。

《玉篇》:“喫,啖喫也。

”可见,“喫”的本义是“把食物放入嘴中经咀嚼咽下”。

后来“吃”为什么代替了“喫”呢?罗家国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吃’字形简便;第二,‘吃、喫’语音相近。

”[13]后来二者混同。

“吃”用作“饮食”义虽然始见于西汉贾谊的《新书》[14],但“吃”用作“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的意思,在唐代才产生。

王力也曾说“这个字(指‘喫’)大概唐代才产生。

不过唐代关于液体的东西也可以说‘喫’,应用范围比现在大,把我们现在说‘喝’的也包括进去了”[15]。

本文所研究的就是指表示“喝”的概念的“吃”。

我们选取《贞观政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行记》)、《祖堂集》、《朱子语类》四部典籍作为考察的范围。

《贞观政要》反映了唐初书面语的情况;《行记》则反映了中唐的口语情况;《祖堂集》是五代的禅宗语录,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口语;《朱子语类》反映了宋代书面语的情况。

首先,从使用频率上比较“饮”与“吃”的差别。

在初唐的书面语言中“吃”还不具备“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的意思,但在中唐的口语里这一意思已经比较普遍。

可见,“吃”用作“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的意思最初是在口语中流行起来的。

所以在口语色彩较浓的《行记》和《祖堂集》中,“吃”的使用频率(76次)远远超过“饮”(9次)。

但在书面语色彩相对较浓的《朱子语类》中,“吃”的使用频率(47次)不及“饮”(300次)的六分之一。

“饮”则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词,只活跃在书面语中,故未见于口语作品《行记》中,而在书面语作品《朱子语类》中则大量出现,且使用频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因此,在第二阶段,人们要表示“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的概念,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存在分工:在口语中,主要使用新词“吃”;在书面语中仍然沿用第一阶段的“饮”,但在口语中使用的“吃”已慢慢侵入书面语,如在《朱子语类》中已有出现。

但总的来说,在唐宋时期,“饮”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其次,从饮用的具体对象上比较“吃”与“饮”的差别。

经过统计分析可知,“饮”的对象有“酒、水、汤、药”等。

主要是“酒”(64次)、“水”(37次)、“汤(13次)”、“药”(1次)。

如:“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

”[16]“夏饮水,是宜饮水。

”[17]“冬饮汤,是宜饮汤。

”[18]“又多合暑药,往者归者皆饮之。

”[19]经统计可知,当时“吃”的对象有“茶、粥、药、酒、水、汤、羹”等。

主要是“茶”(52次)、“粥(21次)、药(21次)、酒(18次)”、“水(6次)、汤(4次)、羹(1次)”。

如:“姊却向弟曰:“屈老宿归房里吃茶,还得也无?”[20]“彦便转。

到来朝,吃粥了,又上。

”[21]“如天下有必死之病,吃热药也不得,吃凉药也不得。

”[22]“世人所谓鬼神,亦多是吃酒吃肉汉,见他戒行精洁,方寸无累底人,如何不生钦敬!”[23]“只是逢水吃水,逢草吃草。

”[24]“师有一日深夜睡次,忽然便觉,欲得吃汤。

”[25]
通过对典籍“饮”、“吃”使用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唐宋时期,“饮”的使用频率(316次)远远多于“吃”(123次),但“吃”的使用范围比“饮”广。

在此阶段,“饮”、“吃”二者既有交叉,又有分工。

当饮用的对象是“酒、水、汤、药”时,既可用“吃”,也可用“饮”;但“饮”的主要对象是“酒”,“吃”的主要对象是”茶”。

当对象是“茶、
粥、羹”时,则只能用“吃”,不能用“饮”,“吃”的饮用范围囊括了“饮”的饮用范围。

可见,“吃”的饮用范围比“饮”广。

三、元明清时期,“饮”、“吃”、“喝”三者共存
到了元代,“喝”字也产生了,而“饮”、“吃”继续存在,于是在“把液体或流质食物咽下去”这个义域里,三者并存。

在此阶段,我们选取元明清四部典籍作考察:《西厢记》、《西游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

首先,我们对“饮”、“吃”、“喝”在这四部典籍中的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吃”的使用频率(1212次)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其中在元明时期,“饮”的使用频率(125次)比较接近“吃”(150次)。

但到了清代,“饮”已式微(62次),远远落后于“吃”(456次)了。

“喝”在此阶段开始出现,但发展比较缓慢(21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