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脑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脑病科管理者加强脑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脑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在脑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脑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脑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可开设中风病、头痛、失眠等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脑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脑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脑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抢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有条件的可开设康复治疗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脑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可配备中药熏洗设备、经络治疗设备、离子导入设备、红外治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及相应的康复设备。
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医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脑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脑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康复师等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脑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医生应接受过规范化的中医脑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脑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脑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脑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重和疑难脑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脑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脑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脑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具备一项以上中医脑病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危重及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脑病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脑病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并在相应级别的专业委员会任职,在脑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及方法的传承和创新工作,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脑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脑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应熟悉脑病科常见疾病中医药诊疗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长是脑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1年以上脑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2年以上脑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脑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脑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口僻等常见脑病诊疗的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在开展常见脑病诊疗技术基础上,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开展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养生康复等中医诊疗特色技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复发率。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脑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诊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脑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脑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脑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脑病医院的中医脑病临床科室亦可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3.导痰汤(《妇人良方》)14.涤痰汤(《证治准绳》)15.地黄饮子(《宣明论方》)1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17.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8.定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19.独参汤(《景岳全书》)20.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二妙散(《丹溪心法》)23.二阴煎(《景岳全书》)24.七福饮(《景岳全书》)25.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6.葛根芩连汤(《伤寒论》)27.葛根汤(《伤寒论》)28.归脾汤(《济生方》)29.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30麻子仁丸(《伤寒论》)31.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32.肾气丸(《金匮要略》)33.黄连阿胶汤(《伤寒论》)34.黄连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3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36.交泰丸(《韩氏医通》)37.保和丸(《丹溪心法》)38.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9.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40.羚羊角汤(《医醇賸义》)41.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3.六郁汤(《医学入门》)44.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46.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47.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48.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49.理中丸(《伤寒论》)50.杞菊地黄丸(《医级》)51.牵正散(《杨氏家藏方》)5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53.清热化痰汤(《证治准绳》)54.清营汤(《温病条辨》)55.左金丸(《丹溪心法》)56.生脉散(《内外伤辨惑沦》)5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逆汤(《伤寒论》)59.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60.参附汤(《正体类要》)6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2.四妙丸(《成方便读》)63.四逆散(《伤寒论》)64.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65.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68.桃核承气汤(《伤寒论》)6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70.天麻丸(《太平圣惠方》)7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72.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7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4.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75.吴茱萸汤(《伤寒论》)76.犀角地黄汤(《千金方》)7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78.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79.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0.小柴胡汤(《伤寒论》)81.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82.星蒌承气汤(《临床中医内科学》)83.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84.增液汤(《温病条辨》)8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87.右归丸(《景岳全书》)88.右归饮(《景岳全书》)89.越鞠丸(《丹溪心法》)90.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91.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92.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9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94.指迷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95.五苓散(《伤寒论》)96.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97.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98.济川煎(《景岳全书》)99.左归丸(《景岳全书》)100.左归饮(《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