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为指导与加强本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与《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有关单位与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与《上海市急诊、ICU 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
一、职责与范围(一)急诊科就是医院急症诊疗得首诊场所,也就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得管理体制。
(二)急诊科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得连贯性一体化救治,普通急诊与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得急诊处理,为等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得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得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ICU与急诊病房救治得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淹溺等。
二、床位与人员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与任务相适应得场所、设施、设备、药品与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配备固定得急诊医师与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与护士得75%;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得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得部门;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与支持区。
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留观室)、急诊监护室(急诊ICU)与急诊手术室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一)日均急诊量>8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5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6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24张。
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4、抢救室床位≥10张.按≥5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二)日均急诊量500~8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0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5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3、急诊ICU床位≥16张.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4、抢救室床位≥8张。
按5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三)日均急诊量300~5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8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4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12张。
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4、抢救室床位≥6张。
按4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四)日均急诊量200~3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6名。
2、急诊病房/留观床位≥3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3、急诊ICU床位≥8张。
床位∶医师比按1∶0、6编制配备。
4、抢救床位≥4张。
按3名急诊科医师编制配备,急诊科医师负责急诊抢救工作。
(五)日均急诊量100~2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4名。
2、急诊病房/留观床位≥2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3、急诊ICU床位≥6张。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4、抢救床位≥3张.按3名急诊科医师编制配备,急诊科医师负责急诊抢救工作。
(六)日均急诊量<1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2名.2、急诊病房/留观床位≥1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3、可酌情设ICU床≥4张,与急诊抢救室人员统一配置。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4、抢救室床≥2张。
相关科室急诊医师5分钟内到达抢救室迅速抢救病人。
(七)其她对于抢救室:每张床位使用面积应≥15m2;抢救室墙壁上有心肺复苏、休克、创伤、中毒等常见伤病得抢救流程.对于急诊手术室: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设急诊手术清创室;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手术室面积≥30m2,设2张手术床,同时配置手术准备室,能开展急诊开颅、开胸、开腹手术与清创止血等手术;急诊手术室应与抢救室相邻。
对于急诊ICU:按护士数∶床位数≥2比例配备护士,设护士长1名,由主管护师以上得护士担任;可酌情配备适量得护理员或卫生员;鼓励与综合监护室一体化管理,对全院开放得急诊科一体化管理得重症监护室,可酌情增加ICU床位数.三、设备与技术(一)急诊抢救室1、每张抢救床配1台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1台。
2、每个抢救室配有创呼吸机≥2台,无创与便携式转运呼吸机各≥1台,便携式转运监护仪≥1台,除颤仪1台,临时起搏器1台,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1台,心肺复苏仪≥1台。
3、气管插管箱1套(装有喉镜、两种型号以上得气管套管、导引钢丝、送管钳、牙垫、注射器、胶带、备用电池等,有条件者可配置高清晰度可视喉镜)。
4、成人及儿童得呼吸面罩、球囊、气管插管、鼻胃管等急救设备。
5、抢救车1辆.6、能开展心肺脑复苏、除颤、临时起搏、休克复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洗胃、深静脉置管、静脉溶栓、胸腹腔穿刺闭式引流等技术,能提供床旁X线摄片、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
(二)急诊监护病房(急诊ICU)1、每张监护床配监护仪1台(至少具有监测体温、心电、呼吸、血压、经皮氧饱与度与有创压力监测功能),输液泵与微量注射泵各≥1台.2、每1~2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至少具有CMV、SIMV、PSV、PEEP等模式功能)。
3、每个ICU配无创呼吸机≥2台、便携式呼吸器≥1台、除颤仪1台、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心肺复苏机1台、心电图机1台、降温仪≥1台/3床、肠内营养泵≥1台/3床、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1套、血气生化分析仪1台(如ICU 未配备,院内应提供血气分析检查)、气管插管箱1套(装有喉镜、两种型号以上得气管套管、导引钢丝、送管钳、牙垫、注射器、胶带、备用电池等,有条件者可配置高清晰度可视喉镜)。
4、监护病床≥8张得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1套,血液净化仪≥1台.5、监护病床≥12张得ICU,按需要配置人工心肺(体外膜肺氧合器)1台。
6、监护病床≤6张得ICU,医院其她相关专科能提供纤维支气管镜与床旁血液净化得诊疗服务。
7、抢救车1辆。
8、可开展心肺脑复苏术、面罩氧疗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深静脉置管术、胸腔闭式引流术、腹腔冲洗引流术、胃肠减压术、胃肠内营养术、胃肠外营养术、床旁血液净化术、静脉溶栓术、微创血管栓塞术、镇痛镇静术、调温术、临时心脏起搏术、电复律除颤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开胸心脏挤压术、人工心肺术等.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ICU开展以上诊疗技术中得18项以上,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开展以上诊疗技术中得16项以上,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开展以上诊疗技术中得12项以上。
四、运行与管理(一)急诊分级救治1、总体原则依据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得优先次序;依据急诊患者所需要得医疗资源,引导患者能够在合适得时间至合适得区域获得恰当得诊疗救治.2、分级标准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市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得评估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得情况,将患者得病情分为4级,详见附件。
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得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她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主要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各种类型休克、严重多发伤、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塞、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重症中暑、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严重脓毒症、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生命体征不稳定得患者。
2级:危重患者。
指上述病种生命体征暂时相对稳定得患者。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得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多发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得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与必要得监护设备。
3级:急症患者。
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得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与出现严重并发症得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得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与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内外妇儿各科有各科得急症患者,由急诊科协调管理,病情变化需要抢救立即转入急诊抢救室或ICU。
4级:非急症患者。
患者目前无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得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3、功能分区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个区域:红区、黄区、绿区。
红区包括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病房或与急诊科一体化管理得重症监护室,适用于1级与2级患者得抢救,给予快速评估与救治(特别需要得患者可收入专科ICU);黄区包括急诊病房(留观室),适用于3级患者,按时查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生命体征变化得患者应立即转入红区;绿区包括普通急诊诊疗区(绿区),即各科急诊诊查室与辅助室等,适用于4级患者。
4、工作要求急诊科负责急诊患者得病情预检与分级工作,应在靠近急诊挂号处设置急诊预检处;急诊预检处由急诊工作年限>3年得护师职称以上急诊护士担任预检护士,急诊护士长对其进行分诊业务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预检处应配备体温表、血压计、压舌板、手电筒、氧饱与度检测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等辅助检查器具设备;根据急诊量配备一定数量得转运病人推车;设有可与“120”联系得直线电话。
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应按照《上海市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标准(试行)》,询问患者或家属就诊原因、查瞧相关检查资料,评估生命体征后,将急诊患者按病情轻重缓急分为四级,合理安排就诊流程,类别为一类与二类得患者应通过急诊绿色通道送往抢救室救治,三类患者优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