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调查报告题目:悠久南京学校专业:环境设计131学生姓名:吴曼婷,王晓佳,李双圆,沈思怡,于倩倩,牛璐学号:指导老师:2014年6月15 日悠久南京南京不得不是个好地方,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季各有特色,。
总体来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修生养心,的好地方______题记春夏秋冬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的特点。
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进入梅雨季节,降雨明显增多,大、暴雨频繁出现。
梅雨过后进入盛夏,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
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适宜植物生长的无霜期约225天。
洪涝、干旱、暴雨、连阴雨、台风、高温、强对流天气(雷暴、飑线,冰雹等)、寒潮、低温、霜冻、大风、雾等灾害时有发生。
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
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
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
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
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
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
《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
”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五代时期(924年)。
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
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誉中外。
历史沿革帝王之宅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年,越国在此建城.公元333年,楚威王听信方士之言,将金棺埋于狮子山北,金陵之名由此而得.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联吴抚曹,曾劝说孙权定都南京,并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
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
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秣陵关一带),次年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同年九月,在朝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呼声中,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孙权以其兄孙策的长沙桓王故府为皇宫,规划并建造了周长约11公里的建业都城。
南唐立国金陵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
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
徐温死后,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杨吴朝政。
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将杨吴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
935年,杨吴皇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
939年,复姓李,更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
西据石头牵锇紫虑?今大中桥),南接长干山岗(今中华门),北止玄武桥(今北门桥)。
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
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
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并多次听取谋士陶安、冯国用、叶兑等人关于建都的建议。
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
1366年,改筑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而筑成的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筑成。
周长约33676米,连同瓮城全长37140米,开13个城门,上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
明南京城墙的长度大大超过周长29500米的法国巴黎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
虽遭600多年的风雨兵火,现尚存21351米,仍为国内城市中最长的城墙。
近代屈辱史签订《南京条约》1839年6月3~25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协助下,在虎门海滩销毁英、美等国商人上缴的鸦片2万余箱,震动了全世界。
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鸦片走私贸易,1840年2月20日,英国派遣义律等率领由40余艘舰船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将战火引向中国沿海。
1841年4月30日,英国内阁不满足义律与清朝钦差大臣琦善谈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广州谈判、扩大侵略战争的决议,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经验的璞鼎查接替义律。
1842年6月,英国由印度增派的援军抵达中国沿海后,璞鼎查率领的英军避实击虚,发动"扬子江战役"。
6月16日,英军攻占吴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镇江。
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
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并于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康华丽"号战舰上,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13款,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使香港沦为英国殖民统治,并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及远东的基地;补偿鸦片烟费与水陆军费,数目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中国人民从此所受压迫更甚;丧失关税自主权;允许英国人寄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大门开始被打开,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
3月8日洪秀全率50万水陆大军兵临金陵城下。
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
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随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转折点——天京事变1856年9月初,正当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如火如荼时,天京城外秦淮河通往长江的出口处突然发生怪象,原本碧绿的江水先是被染成了血红色,紧接着便有很多被捆绑的黄衣黄褂者的尸体顺河漂流,数不胜数,令人震惊。
太平天国领导层内,发生了严重内讧的"天京事变"。
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2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给太平天国带来严重后果。
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一人身上。
杨秀清不仅从金田起义后,一直掌握着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而且利用代天父传言的特殊地位,分享了洪秀全在宗教上的最高发言权。
定都天京之后,一方面由于洪秀全日益讲求帝仪制和沉溺于宗教迷信,潜居深宫,疏于朝政,使东王杨秀清原权力超过自己;另一方面,杨秀清居功自傲,大权独揽,挟制洪秀全,欺压同僚,树立自己的权势。
洪秀全事实上已成为傀儡。
这种矛盾,在创业初期,被全国对敌以求生存的共同愿望所掩盖着。
太平天国天命诏旨书1856年6月20日,太平军西征取得辉煌胜利,接着又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
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权力欲恶性膨胀,便急于废洪自立。
8月22日,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
东王以西线紧急为由,调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赴前线督师,只剩下天王和东王留在天京。
陈承瑢后来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洪秀全随即密诏在江西的韦昌辉、在湖北的石达开和镇江的秦日纲等速回。
北王韦昌辉带精兵3000赶回天京,9月1日夜在城外与先已回京的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
众军在凌晨突袭东王府,东王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五十四人同被杀尽。
4日,韦昌辉诱杀在天京的东王部下各级文武及其家属5000人。
东王部属余众奋起反抗,双方展开血战,历时两个月。
双方被杀者二三万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来的许多中上层干部死于这场自相惨杀的内乱之中。
革命军的南京光复革命军九月十二日失去了汉口,十四日就得了比汉口更重要的上海,接着十五日浙江全省独立,十六日光复苏州,十月七日汉阳撤退后,十二日就攻克了南京,使革命势力并未减弱,反而蓬勃。
南京攻击战是一场硬仗,战斗经过有一段曲折而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