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黄芪、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何首乌、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加减:皮肤干燥明显酌加沙参、麦冬、石斛;情绪急躁酌加钩藤、牡蛎;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末、百合。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1.针对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1)可选择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药如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水煎作间歇性开放性冷湿敷。
湿敷间隔期可外搽5~10%甘草油、紫草油或青黛油;(2)可选用收敛燥湿散剂如祛湿散或青黛散香油调和局部外涂。
2.针对潮红、丘疹、丘疱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的皮损,可选用清热解毒止痒的中药水煎,待冷却后外洗。
3.针对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皮损:(1)可根据临床实践选取养血活血、润肤止痒中药进行熏洗治疗;(2)可选用冰黄肤乐软膏,或青鹏软膏,或5~10%黄连软膏,或复方蛇脂软膏,或其他润肤膏外搽或封包治疗。
(三)推拿治疗
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尤其适合于12岁以下小儿,可指导患儿父母为患儿进行推拿治疗,涂抹润肤剂后,辅予以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发作期:清天河水(天河水,穴位名,又名天河。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于“总筋之上曲池之下”成一直线(出自《厘正按摩要术》)。
清天河水操作手法: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到肘横纹),揉中脘,沿两侧膀胱经抚背;
缓解期: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
加减:疹红,渗液明显者,加强清天河水;皮肤干燥者,揉按三阴交;瘙痒明显,揉按曲池、风池、三阴交;眠差,猿猴摘桃(双手的食指与拇指从耳垂部位逐步向上(如猿猴摘桃状)重复摘的动作,摘至耳尖);便溏,揉脐,加强摩腹;大便干,揉天枢。
临床可根据症状、体征选取相应的穴位及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对于急性期皮损处不宜进行推拿。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用体针、耳针、穴位贴敷(包括敷脐疗法)、梅花针叩刺、灸法等治疗。
(五)健康教育
1.合理洗浴,清洁皮肤。
合理洗浴,一般用温水(27~30摄氏度)快速冲洗,约5分钟,洗澡后2分钟内立即涂抹润肤剂,以避免表皮脱水。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食物过敏多发生于婴幼儿患者,部分儿童和青少年成人患者也可能发生食物过敏。
常见的过敏食物包括鸡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等。
在日常食谱的基础上采用逐步添加食物或者逐步限制食物的方法有助于发现过敏的食物品种。
一旦发现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防止诱发和加重病情。
吸入性过敏物质与特应性皮炎也有关,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常常引起青少年和成人的病情加重,应加以避免,同时亦应避免皮肤接触刺激性纤维,羊毛,粗的纤维纺织品等。
不要使用过紧,过暖的衣物,以免出汗过多。
避免接触烟草。
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
3.合理的生活起居。
避免熬夜和精神过度紧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保持大便通畅。
4.坚持合理治疗。
医患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坚持合理治疗和护理,使疾病得到长期的缓解。
可根据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依据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的总和即综合评分的改善程度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n≥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95%>n≥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70%>n≥3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反而加重,n<30%。
疗效指数(n)=[(治疗前SCORAD积分一治疗后SCORAD积分)/治疗前SCORAD 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以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作为病情严重度评分法:
计算公式:SCORAD=A/5+7B/2+C(最高103分)
皮肤病变范围(A):2岁以上儿童,头部前后各4.5%,躯干前后各18%,单侧上肢前后各4.5%,单侧下肢前后各9%,阴囊1%;2岁以下儿童中,头部前后各8.5%,躯干前后各18%,单侧上肢前后各4.5%,单侧下肢前后各6%,
手掌前后各1%,阴囊1%计算。
手部包括腕部,足部包括踝部,躯干包括臀部。
单纯干燥性皮损区域不纳入计算范围。
皮损严重程度(B):评分标准0~3四级评分法。
症状包括:红斑、丘疹(或)水肿、表皮剥脱、裂纹(或)皲裂、渗出(或)结痂、苔藓化、皮肤干燥(评价未受累皮肤)。
瘙痒和睡眠影响程度(C):确信患者或其父母有能力恰当地回答问题,让他/她指出最近3个昼夜瘙痒和睡眠的平均水平在10cm评价刻度尺上的对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