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1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教材以“热爱田园生活”为主题,《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这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在歌声中回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4说教法学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等多种朗读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从而达到在吟诵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的教学效果。

5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欣赏春景创设情境2细读品悟体会意境3 了解背景感悟心境4课外拓展升华词情
①上课伊始,伴随着动听的乐曲,我先播放了一组关于春天的图片,让孩子们来欣赏。

然后让他们谈感受。

有的孩子说,春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有的孩子说仿佛闻到了花香……
②我顺势导入:“是啊,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词。

” 板书《渔歌子》。

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在学期之初学习《忆江南》时已有所了解,所以在这没有做过多讲解,只是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设计意图】音画同步,让教学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
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5.1细读品悟体会意境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5.1.1读正确。

5.1.2读出节奏
5.1.3读出内涵
《渔歌子》勾勒出的是一幅浓郁的江南风情的垂钓图。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以画的角度来学习欣赏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步骤:(1)墨线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

“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不是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吗?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呢?用笔圈出来。

”学生很快会从词中发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我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2)浓妆着色,江南春五彩缤纷。

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张志和的眼中,春天是花红柳绿,多姿多彩的,如果你就是能诗擅画的张志
和,你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幅画呢?”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词,并找出词中描写颜色的词有“白、青、绿”。

这时我适时问道:“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
——山是绿的。

“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给画上色)——水是绿的。

“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看着白色的鹭,想起了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看着这娇艳欲滴的桃花,不禁吟诵起:千里莺啼绿映红。

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画,此刻你就是画中人,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迷人的春景图,
根据学生的发言,师总结“看,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在粉红桃花夹岸的溪水里,无数肥美的青色鳜鱼在水底游动。

这真是美景如画”(板书)
(3)配乐读诗,江南春生机勃勃。

“站在西塞山前,欣赏着这如画的美景,我觉得此时我就是张志和,听我动情的吟诵”。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利用多种形式读出“词情”,拓展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身在课堂,却神采飞扬,把词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纯
美、立体、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着色,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真切感受诗词背后蕴含的情感,体会山水之乐。

5.2了解背景感悟心境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

(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接着进行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这里景色太美了,我真舍不得离开呀。

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别有情趣,真惬意。

我总结道:是啊,这真是一种(板书)悠闲自在的心境啊!“面对此情此景,他不愿离去,也不忍离去,更不舍离去,所以板书不须归”
⑵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心志平和)就是他一生的追求。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作者的生平资料,哥哥的和词,情景的模拟等内容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感受作者醉心山水,悠闲自在的心境。

5.3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词起源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原是配乐吟唱的一种诗体,“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想不想听老师把这首《渔歌子》唱出来?”
“《渔歌子》共五首有,课下可以找到其他4首,自己谱曲唱一
唱。


【设计意图】用纯净悠远的歌声把孩子们带入了诗人的纯美画卷里,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唱词的欲望。

6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由看景到阅心再到懂人,丝丝入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