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西药降糖药的降糖机制和副作用常用西药降糖药的降糖机制和副作用目前,常用的降糖药有四大类。
分别是:一、促进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胺类降糖药餐时血糖调节剂二、促进外周围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二甲双胍)三、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a-糖苷酶抑制剂四、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或称格列酮类)分别将各类降糖药的降糖机制和副作用简介如下一、促进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胺类降糖药甲磺丁脲、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那(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那(唐力)1、甲磺丁脲甲苯磺丁脲可以促进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件是胰岛B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输出葡萄糖减少,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
药理作用为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主要选择地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尤其是加强进餐后高血糖对胰β细胞岛素释放的兴奋作用。
本品还能增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加强胰岛素的受体后作用,而糖耐量的改善可导致血浆胰岛素的浓度降低,其结果将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
对于胰岛素损害不严重病例,由于磺脲类能促进β细胞的分泌,恢复其代偿功能,故有一定疗效。
总的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可有腹泻、头痛、恶心、呕吐、胃痛或不适;较少见的有皮疹;少见而严重的有黄疸、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咽痛、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出血、紫癜)等。
有时引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胆汁淤积,皮肤红斑,荨麻疹,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低血糖等。
引起肝损害。
本品有致甲状腺肿的特性,口服时,发现有甲状腺功能降低的现象,尤其对甲亢的病人更为明显,甚至有死亡的病例报告。
本品有与氯磺丙脲类似的抗利尿作用,而且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发育不良、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本品可引起皮肤光敏反应及伴有溃疡的苔癣样皮肤反应。
禁忌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可造成死胎和胎儿畸形,孕妇不宜用。
本类药物可由乳汁排出,乳母不宜用,以免婴儿发生低血糖。
下列情况应禁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外伤和重大手术等应激情况。
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药过敏者;白细胞减少的病人。
下列情况应慎用:体质虚弱、高热、肝或肾功能不正常、恶心和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
肝肾功能步不全,经受较大手术,孕妇及对本品过敏者忌.甲苯磺丁脲说明书2、格列本脲格列本脲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口服吸收快,蛋白结合率很高,为95%,口服后2~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持续作用24小时。
T1/2为10小时。
在肝内代谢,由肝和肾排出各约50%。
药理作用该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其作用强度为甲磺丁脲200倍,因此所用剂量明显减少。
同甲苯磺丁脲,但降糖作用较强。
①促进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件是胰岛B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②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③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可能主要通过受体后作用),因此,总的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
该品主要经肝脏代谢,24h内从尿中排出50%,作用可持续15~24h。
药物产品格列本脲胶囊:其作用较甲苯磺丁脲强100倍。
口服后30分钟出现作用,持续约16~24小时。
易从胃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t1/2约为10h。
几乎均由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降糖活性较弱。
约50%代谢物从尿中排泄,另外50%经胆汁排入粪便。
适应症同甲苯磺丁脲。
但降糖作用强250~500倍,易产生低血糖反应。
对老年患者应首先用甲苯磺丁脲,或从小剂量开始用该品。
不良反应为同甲苯磺丁脲。
与氯磺丙脲不同之处为该品有轻微利尿作用。
有1例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接受该品10mg/d,2d后出现近视,停药几天后视力恢复正常。
格列本脲片:该品为降血糖药。
1.刺激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件是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2.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3.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可能主要通过受体后作用),因此,总的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该品为白色片。
慎用情况体质虚弱、高热、恶心和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
用药期间应定期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肝、肾功能,并进行眼科检查等。
1.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证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可造成死胎和胎儿畸形,孕妇不宜服用。
2.本类药物可由乳汁排出,乳母不宜服用,以免婴儿发生低血糖。
老年病人及有肾功能不全者对本类药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该品降血糖作用相对较强,不宜用该品,可用其他作用时间较短的磺酰脲类降糖药。
注意事项1.少数病人有胃肠道不适、发热、皮肤过敏及低血糖症状,应减量或停药。
2.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3.严重代偿失调性酸中毒、糖尿病性昏迷、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以及青年、儿童病人和妊娠者不宜应用。
4.此药有轻度利尿作用。
5.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妊娠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不良反应偶见腹或胃部不适,发热,皮肤过敏,低血糖,应减量或停药.有胃肠道不适、发热、皮肤过敏、血象改变等。
使用剂量不当,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特别是服用过量时,有致死的危险,应及时纠正。
格列本脲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敏性血管炎。
该品有肝脏毒性,并且是与用药剂量相关的。
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为无黄疸性或细胞溶解性肝炎、胆汁郁积型黄疸,其症状易于与病毒性肝炎混淆。
副作用格列本脲又叫优降糖,是一种降糖效果明显的西药,但是由于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许多患者不适合服用这种口服降糖药。
尤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格列本脲更是非常危险的。
长期大量地服用格列本脲,最终会造成病人的低血糖和肾病,甚至导致死亡。
另外,诱导患者服药时不需要控制饮食,也会导致病人死亡。
按照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糖尿病还无法根治,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特效药。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3、格列齐特格列齐特主要用于成年后发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且无酮症倾向的轻、中型糖尿病。
还能改善糖尿病人眼底病变以及代谢、血管功能的紊乱。
可与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于单用不能控制的患者,与胰岛素合用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药效药动学促进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件是胰岛B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可能主要通过受体后作用)。
药理作用本品为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
其降血糖强度介于甲磺丁脲和优降糖之间。
本品主要对胰腺的直接作用,促进Ca++向胰岛β细胞的转运,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同时,也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血糖。
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用于成年后发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且无酮症倾向的轻、中型糖尿病。
还能改善糖尿病人眼底病变以及代谢、血管功能的紊乱。
可与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于单用不能控制的患者,与胰岛素合用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不良反应及治疗偶有轻度恶心、呕吐、上腹痛、便秘、腹泻、红斑、荨麻疹、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等,大多数于停药后消失。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对磺酰脲类药过敏者禁用。
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情况下及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时,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不适用于Ⅰ型糖尿病患者。
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特别是水杨酸盐)、磺胺类抗菌药、双香豆素累抗凝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苯二氮、四环素、氯霉素、双环己乙哌啶、氯贝丁酯、乙醇等药合用时,剂量应减少,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与抗凝血类药物合用时,应经常作有关凝血检查。
本药剂量过大、进食过少或剧烈运动时,应注意防止低血糖反应。
4、格列吡嗪本品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治疗未能达到良好效果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过去虽用胰岛素治疗,但每日需要量在30~40单位以下者;对无症状病人,在饮食控制基础上仍有显著高血糖;对胰岛素有抗药者可加用本品。
本药治疗有效率约87%。
其他名称:吡磺环己脲美吡达捷贝迪沙片主要成分:吡磺环己脲。
性状:片剂。
功能主治:该品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治疗未能达到良好效果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过去虽用胰岛素治疗,但每日需要量在30~40单位以下者;对无症状病人,在饮食控制基础上仍有显著高血糖;对胰岛素有抗药者可加用该品。
本药治疗有效率约87%。
不良反应和注意:1.该品无严重不良反应,仅约1.5%病人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2.1.0%~3.7%的病人有胃肠道反应,1.4%病人有皮疹。
药理作用格列吡嗪为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
主要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尤其是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还有增强胰岛素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浓度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并可改善高脂血症,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总胆固醇中比率;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因而对血管病变可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①促进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件是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②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③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可能主要通过受体后作用),因此,总的作用是药动学吸收快,口服后l~2.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T1/2为2.5~4小时。
主要经肝代谢失去活性,第l天97%排出体外,第2天100%排出体外。
动力学该品口服后可完全、迅速地在肠道内吸收,1~3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半减期为2~4时。
该品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无降糖活性,在24时内经尿中排泄约97%。
过去虽用胰岛素治疗,但每日需要量在30~40单位以下者;对无症状病人,在饮食控制基础上仍有显著高血糖;对胰岛素有抗药者可加用该品。
注意事项:1.对该品过敏者禁用。
2.对大多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酮症倾向、合并严重感染及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3.避光保存。
不良反应及禁忌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恶心,头晕。
个别病例有低血糖。